-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者有师:父亲顾随与老师沈尹默.doc
学者有师:父亲顾随与老师沈尹默
在人的一生中,决定着生活道路与运命遭际的因素多多,而在做人、为学上,师者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亲一生,自幼及长,得遇师者的教诲,成就了他的道德学问。我想借用东坡祭欧阳文忠公之“学者有师”四字为题,以此四字最直接的字面意义,涵括父亲一生与师长的过从。
默老是父亲的恩师,是默老把弟子引进“燕园”,登上古都名校燕京大学的讲坛,从而改变了弟子的生活轨迹,使弟子在“苦水词人”的成就之外,又走上了教授、学者之途。父亲在诗词创作与书法上,只服膺于默老一人,“确实为默老烧香”(见顾随致周汝昌书,1943.8.27)。“烧香”,乃佛家语,“宗门嗣法弟子住山后,为其传法师烧香也”(见顾随《竹庵新稿》中之自注),其中含有极深诚的对传法恩师的崇敬。弟子从师学诗学书的情况,拙笔已记之他作,今仅据家中劫后尚存的默老书札七通、手迹多种以及我所得知的点滴片段,叙写恩师沈尹默对弟子羡季的关注与栽培。
一、引导
1927年暑假,父亲放弃了回乡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自津抵平,在好友冯至的协助下,将已编订好的词集《无病词》在北京大学印刷所印制成集。冯至代友人将词集呈奉默师座前,父亲同时也致书尹默师,向老师汇报一切。尹默师读了弟子的词集及函件后,8月23日赐书弟子,书中以“忻忭无似”(喜悦无比)四字概言“得大著《无病词》”及“手示”后之心情;默老没有一点长者的架子,他以自己的词作与弟子之作进行比较:
我词辛苦得来,仍余辛苦之迹,不若君词手笔,差多自然清丽处,读之令人辄生空谷足音之感。
默师赞许弟子词作“清丽自然”的风格;“令人辄生空谷足音之感”是读弟子词作时产生的绝妙而诗意的感受。默师对弟子的词给予肯定的支持之后,又说了两句十分贴心的话:
此秘时流那得知?还与君秘之耳。
既言弟子词作之脱俗,更深深流露出师生间亲近超常的知己之情,真可称是师生间的“体己话”。信末还表示了希望与弟子晤对的意思。
默师大札对《无病词》的赞许,既非出于对爱徒的私意,更非客套的浮辞,全是出于一片真诚,这在郑因百几十年后的绝句及诗注中得到印证――默师当年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介绍自己弟子的词集,并评之为“佳作”(郑因百,词曲研究家,尹默先生弟子,1926年至1930年就读于燕京大学)。
1928年开岁,父亲到平与友人们共度新年,其间他去看望了尹默师,老师定是当面了解了弟子七八年来学业上的进步,并给予了不少指教与勉励,父亲隐约感到此次晤对老师,“似是生活上一个转机”(见致卢伯屏函,1928.1.11),但他也并未因此对今后自己的出处抱有什么希冀。
然而默师的态度却是十分积极的,先是托人询问弟子有意续印词集否――这无异于是对弟子的鼓励与督促,继之又托人向弟子传递了拟邀来平做事的信息,至次年夏初,父亲就接到了燕京大学的聘书。
这里我想略述几句父亲被老师引进“燕园”最初时段的情况:秋季开学,他担任“诗词”及“骚赋”两门课程,两周后因“文学名篇选读与习作”无人担任,系主任马季明即将此课也交付于他。不久,父亲还成为系主任口袋里的“预备兵”――有顾羡季在系里,系主任再不怕有教师采取不合作态度而以辞职相要挟,因为他可以随时派这位“预备兵”顶上去抵挡一阵。“预备兵”,这是系主任对下属所用的一个小小的譬喻词,三个字证明着尹默师是一位伯乐。
1935年下半年至1936年1月间,父亲和晚唐五代词人(韦庄至冯延巳共九人)之作得词153首,编订为上中下三卷,定名《积木词》。他将和“花间”之作抄寄默师,并请求老师赠签。尹默师很快寄来了词集题签,大札中针对弟子之和“花间”发抒新见,给弟子以多方面的教益:
“和花间词”甚有意思,亦如我近年来专意临摹晋唐人名迹,虽然多少没却自家面目,但暗中仍是进展向自家新辟的一途径去,兄当了此意耳。
默师以自己“临摹晋唐人名迹”类比弟子之和“花间”,进而上升及临摹与创作之关系的理论层面:“多少没却自家面目”是学古之所获;“暗中仍是进展向自家新辟的一途径去”,是强调学古而不泥于古,目的仍在于提高与升华自身素质,以期臻及创作的更新更高境界。这是一位师者在向自己的弟子传授学诗学书的门径与途程,平易浅显如叙家常,其中的深邃含义却是需要后辈学人去细细体味的。所以默师最后谆谆叮咛:“兄当了此意耳!”
父亲味得老师教诲的深心用意。他之和“花间”诸作,若仅依“积木”之“自序”所言,不过是病中自遣,需知这话多半是自谦,或许初意确即如此;但若依此前《留春词》之“自叙”则可知,父亲担忧自家之词作随年龄而“硬化”“衰老”“干枯”,故“?q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他那时所说的“他体”虽是指曲而非和古人之作,但可见他已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词创作需拓宽路径,转益多师。如今,老师的教导,诗词书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