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家族图书馆风云.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族图书馆风云.doc

家族图书馆风云   作为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宋铮从没想过自己的家庭会有什么特别。   与很多上海人一样,她从小就和父母姐妹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她的记忆里藏着食物匮乏、衣服上打满补丁、脚趾头露到布鞋外面的生活。虽然上世纪80年代以后,曾有亲戚回忆“家里从前有个五进五间的大宅子”,可当她跟着长辈们跑到据说是“我们家”的地方一看,只见到满地瓦砾。   直到有一天,她听说,绍兴老家的花厅里,解放前办过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正是她的父亲鲍世远。   1947年,鲍世远是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学生,他与同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读书的兄弟们,把能找到的“好书”送回老家,供大家庭里的年轻人阅读。   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他的这一举动,无意间改变了绍兴老家一批年轻人的命运。而在将近70年后,通过重建这一图书馆,宋铮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庭。   “联合图书馆”成立   在绍兴,他们家世代居住于城内的前观巷,那里有两座五进五间的大宅院,院落里还有池塘花园。鲍氏祖上是盐商,却偏偏看上了明代文学家徐渭(字文长)的故居青藤书屋,把宅子买在书屋边。门口墙上,还刻着四个字:青藤旧邻。   到上世纪40年代,这个宅院里住着四世同堂的60多口鲍氏族人,以及40多个男女仆人。   然而这些都是宋铮不曾见到的过往。她随母姓,自小在上海长大,家里充满革命氛围,大人们与地主家庭坚定地划清界限。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家人朋友之间恢复了联系,她才渐渐发觉,长辈的沉默背后,有许多前尘往事。   母亲当年师范的同学与他们相见,不止一次说,“那个图书馆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啊”。亲戚间互相交流的小册子上,也有人写,“家里那么多人参加革命,都是因为有个图书馆”。事实上,《绍兴人民革命史》里也记载了这个图书馆:“绍兴联合图书馆,在存在的两年时间里,以革命的、先进的思想,滋润和培育了鲍家的青年一代和他们的许多同学。”   名为“联合图书馆”的这个“革命文化团体”,是当年鲍家大宅院里的年轻人一起办起来的私立图书馆。   最初只是寒假在家无事可做的学生们把各自的书凑在了一起。家里原有一处藏书楼,是花园边上的花厅,名叫“万卷楼”。这些年轻人便“联合起来”,将万卷楼的一楼拿来收为己用,把“联合图书馆”的招牌,挂到了大门口的“翰林第”匾额下。   “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书是很珍贵的,我们都是一本书几个同学交换着看。”1947年,联合图书馆初建的时候,它后来的读者夏春娟正在绍兴简易师范读书。这个当时只有16岁的姑娘记得,她是从同学口中听说,绍兴城里有那么一个图书馆,里面有好多进步书籍,别的地方都没有。   于是她跟着同学一块儿上门,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一直读到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   这些“进步书籍”,都是鲍世远兄弟几个从上海带回来的。   “我就是想给他们打开一扇窗。”12月初,在上海苏州河边的一栋居民楼里,宋铮的父亲、当年“联合图书馆”的创建人之一鲍世远告诉记者,“但那之后的事情,我是万万没有料到的。”   也许读书是最好的办法   联合图书馆诞生之时,正是内战局势风起云涌之际。用鲍世远的话说,“那局势,一触即发”。   他是复旦大学法律系的系会主席,在学校里吃着掺沙子的糙米饭,看着国民政府腐败透顶,特务渗透到校园中抓捕学生,觉得忍无可忍。鲍世远至今难忘那些岁月。当特务冲进校园捉拿学生时,有进步教授站出来保护学生,拦下闯入者:当学生们办活动,却被校外闯进来的军警在小礼堂里围困了一天一夜的时候,也有好多同学在窗口偷偷给他们递粮食、点心。   “那时候,复旦大学里人才济济。”他说,“特务混在集会的人群里要抓人,学生上台演讲,几句话就把现场镇住,让特务不敢轻举妄动。你能不能想象这场面?”   在上海为未来的民主、自由而奋斗的时候,他也想到了老家的亲人们――怎样能让家里的年轻人感受到这里的氛围呢?   也许读书是最好的办法。   “现在看回去,你会觉得非常惊讶:一户盐商家庭,都是做实业的,吃穿不愁,他们怎么这么重视读书呢?”宋铮说。   鲍氏万卷楼楼下挂着一块匾,上书“顽石点头处”几个大字,取的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差不多在40岁之后,宋铮开始关心与这个图书馆有关的故事。那之前,她和父亲“好像没有太多交流”,父亲还未退休,她也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也就这十多年,他退休,我也老了”,父女两人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聊聊过去的事情。1947年,鲍世远的六叔鲍亦皆,正在绍兴读中学,他被一众兄弟姐妹们推举出来做图书馆的馆长。鲍馆长年纪虽小,但是手巧。他自个儿动手,刻了“联合图书馆”的印章,给一本本书盖上戳,还准备好了“借书证”。运营的经费不够,他就带着弟妹去附近街市上募捐,反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