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寻找我们的精神地理.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我们的精神地理.doc

寻找我们的精神地理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米德莱?凯伯等三位法国修女在去向西部中国的漫漫长旅中,拉着一辆平板车,五次穿越河西走廊,到达哈密、吐鲁番。她们见过发疯的骆驼、痴呆的郡王、被遗忘的村落……在后来出版的《戈壁沙漠》一书中,她们将新疆比作一只耳朵,倾听着来自中国内地的消息。她们写道:这只耳朵同时“倾身向西,满怀兴味,对每一则消息都机敏灵通,无论这些消息来自印度、伊朗高地或是欧洲”。   在今天,新疆仍是一只倾听的耳朵,继续倾听着来自近与远、东与西的消息。但是时代不同了,世界突然变小了。据说我们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地球已是一个村了。这个时代的耳朵,像孤耸的天线,能够有幸倾听到更多的丰富的声音,也倾听了太多的嘈杂和喧嚣,太多的狂欢和忧虑,我们的耳膜有些疼,我们的视野模糊了。   现代交通、网络媒介等,取消了人们空间上的距离感,世界变小了,但并不意味着人心近了,并不意味着隔阂与偏见一夜之间消失了。心理的“隔”往往比地理的“远”更加冷漠、可怕。从前,新疆是马可?波罗等人笔下的域外趣谈,是天方夜谭的西域版本。今天,傲慢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无知的文化中心论者,仍在疑虑重重地眺望新疆,仍在隔岸观火、雾里看花,仍不能、也不会给予新疆文化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位。新疆文化是远方的“他者文化”,在本质上仍是孤独的、偏远的、遮蔽的,是有待认识和挖掘的。   这样,面对新疆,面对地球上这个唯一的四大文明融会区,面对多民族共存的现实和丰盛多元的“活文化”,平等与理解、尊重与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修女三人组合”式的不带偏见的观察和表达就显得弥足珍贵。在新疆,人与人可以互为镜子和参照,民族与民族在差异性中呈现色泽和个性,文化与文化也能相互欣赏和映照……在新疆,我们需要倾听自己,倾听远方,需要一种更加综合的人文眼光、更加宽广的人文胸怀。一种从“本己”到“他者”的目光,一种充满了亲历、体谅和思考的目光,正是人类学的邀请,也是文学写作的目标。所以我们的写作,需要突破太多的“人为边界”,地方与地方、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写作者仅仅体验自我是不够的,还要体验他人;仅仅体验同族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体验异族之心。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伟大驿站,新疆在历史上是东方和西方进入对方的“桥梁”和“跳板”,这种进入的结果是文化的接触、碰撞与融合。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的拥抱。正如《福乐智慧》里描写的那样:“如果契丹人(中国人)的旗帜倒了,谁为我们运来梦想和远方?”从长安到地中海,丝绸之路一直是点和线的关系,只有到了亚洲腹地的新疆,它才变成了一个面――一个徐徐展开的伟大的面。(最新的说法:丝绸之路的起源地应该在我的老家、“丝绸之府”的浙江湖州,湖州的钱山漾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家蚕丝织品,已有4700多年历史,两件丝绸残片去年出现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十分轰动。湖州城里还有一座“骆驼桥”,向西则是“黄沙路”。这些信息说明了水乡湖州与古丝绸之路的密切关联。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湖州则是起源地。从“丝绸之府”的江南到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或许是我个人的宿命)除了政治上与中原汉地的密切依存关系,新疆在文化上一直保持了“向西开放”的姿态,它是一块巨大的海绵,能吸纳和融入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我们所说的“新疆”,既是纠结复杂的现实层面上的,也是自然、历史、文化、文明等层面上的。新疆消失的部分同样令人迷恋,能有效点燃我们的历史想象,就像对异域传统的渴望和眷恋,几乎是我的相思病。20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对新疆的表达,一种立体的、多角度的表达,于是有了《新疆诗章》《新疆词典》《新疆盛宴》等作品。文学要为我们热爱的土地去蔽、复魅,还原新疆的真实和真相。作为一位移民作家,此刻我更愿意成为一个“他乡的本土主义者”。关于新疆,我曾有过几个表述,如“一席自然的、风情的、文明的盛宴”,“美的自治区”,“以天山为书脊打开的一册经典”,“启示录式的背景”,“大地的原典和心经”……我一直在修正自己的表达,这与认知的变化和深入有关。   汉字的象形蛮有意思,我总觉得“??”和“疆”是为新疆专造的:三山两盆,持弓守土。简单来说,新疆就是“西”――西域、西极、西陲、西部、西疆。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西”是天边的事情、远方的事情。而对于有佛教信仰的人,“西”是西方极乐世界,是天上的事情。这个“西”是垂直性的,上天入地的。《易经》上说:西从金、从泽,金生水,水生木,木生土……这个“土”就是我们珍贵的疆土。《易经》上还说,西从秋、从羊、从口,分别指的是西部的肃杀性、游牧与漂泊、以及歌咏般的感性色彩。下面是我的一首短诗《疆》:   1.   住在弓上   住在土里   住在高山和盆地   大隐隐于疆   2.   持弓守土者   身旁的   疆   丢盔卸甲者   天边的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