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doc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摘 要:滁州方言属江淮官话,以洪巢片南京小片为主。本文在结合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拌”、“滴溜”等5个滁州方言字词进行了考释,力求说明其来龙去脉。   关键词: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作者简介:王莹(1993-),女,汉族,籍贯:江苏扬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一、滁州方言概述   滁州,“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古称“涂中”、“永阳”、“清流”。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居民属下江民系,方言属江淮官话(下江话)。   江淮官话,旧称南方官话、下江官话;又称淮语、江淮话、淮南话、江北话、下江话。现被划为汉语―官话中的一支。其内部又可细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而滁州方言,则以方言以江淮官话(下江话)洪巢片南京小片为主。   本文以下各方言字按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词条标音用带“[ ]”的国际音标。先列现代汉语中常用义,再列滁州方言中的意义,最后再对其方言义进行考释。   二、方言本字考释   (一)拌[ban]   “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搅拌,搅合”,《红楼梦》中就有“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而在滁州方言中,“拌”有“舍弃,丢弃”的意义,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扔”,如“这个西红柿坏了,快去把它给拌了”,“我刚刚才把垃圾拌掉,太难闻了”等句子。   “拌”为古语词。《博雅》:“拌弃也。”《方言》:“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 郭璞注:“今汝颖间语亦然。”丁惟汾《方言音释》:“弃为挥弃,拌古音读板,俗语谓挥弃物为拌(读古音)。”《广雅?释诂》卷一上:“拌, 弃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拌之言播弃也。《吴语》云‘播弃黎老’是也。播与拌古声相近。《士虞礼》:‘尸饭播余于筐。’古文播为半,半即古拌字,谓弃余饭于筐也。”宋朝吴潜曾在《满江红?怀李安》写道,“邂逅聊拌花底醉, 迟留莫管城头角”。   “拌”的“舍弃,丢弃”义,从某个方面来说就是“和原归属地的分离”,故“拌”又与“判”通,表“分也,割也”,如《史记?龟策传》:“?石拌蚌。”即“?石取玉,拌蚌取珠”。唐朝温庭筠《春日偶作》中有“夜闻猛雨拌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唐诗别裁》解释道,“诸本作‘判花尽’。‘判’,分也,无平音,应是‘拌’字之讹。”   (二)滴溜[ti liou]   《汉语大词典》:“滴溜,方言。提,提起。”的确,在滁州方言中,把用手提东西称为“滴溜”。例如“他滴溜着一个小木箱就走了”,“这东西很轻,一滴溜就滴溜起来了”。   古书中很多“滴溜”,如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一折:“滴溜着脚踢拳墩,哎,你个身着紫衣堂候官,欺负俺这面雕金印射粮军。”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提曰滴溜着。”《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讲力量,考武举的头号石头不够他一滴溜的。”《醒世姻缘传》第十回:“?z高氏?{一边说着,一边滴溜着裙子,穿着往外走。” 清魏源《筹漕篇下》:“?z船?{今既改小,则不胶不拨,遇闸提溜,通力合作,勒索无由。”吴祖光《闯江湖》第三幕:“我们把这两个坏蛋给提溜来啦!”   “滴溜”或写作“提(读音与‘滴’同)溜”,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十七回中,“西门庆道:‘我不怕他。我不管甚么徐内相、李内相,好不好把他小厮提溜在监里坐着,不怕他不与我银子。’”九十五回有,“那活宝溺的裤子提溜不动。”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七回:“那回回婆从里头提溜着艾前川一领紫花布表月白棱吊边的一领羊皮袄子,丢给那觅汉。”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此类用法也不胜枚举,如李健吾《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我说着气起来,一步踏进她的屋子,从桌子底下把她好歹不顾死活得提溜出来。”王东满《柳大翠一家的故事》:“这两年也不知谁兴下个规矩:你们上级干部,冬天不下乡,春天不下乡,一到秋天,就都提溜着大麻包、小提包下乡来了。”   (三)鬼[kuei]   在现代汉语中,“鬼”表示的义项较多,有指“迷信者以为人死后魂灵不灭,称之为鬼”、“万物的精灵,鬼怪”等。《说文》:“人所归??鬼。从人,象鬼头。鬼?气贼害,从厶。”《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诗?小雅》:“??鬼??蜮。”《礼?礼运》:“列于鬼神。”(注:鬼者精魂所归)《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w,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w宅。”《论衡?订鬼》:“鬼者,老物之精也。”同时“鬼”亦有“能力的高超”之义,如“鬼工(形容制作的精巧,非人力所能及)”,“鬼才(才情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