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尖上的红色兵工厂.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尖上的红色兵工厂.doc

山尖上的红色兵工厂   近几年,磁县陶泉乡花驼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她藏在太行山深处,不仅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宅院、古街道,还有抗战时期的129师兵工厂遗存,且建立时间在全国著名的“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之前。2012年底,花驼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3月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建在山顶的小村庄   汽车绕盘山公路转来转去,一直转到了山顶才看到花驼村,村委会就在村庄入口处,这里也是村庄较高处,站在村委会广场上,可俯瞰大半个村庄。笔者心中纳闷,花驼村的先辈为什么要把村庄建在一个出入十分不便的山尖尖上呢?以前没有盘山公路和汽车,他们如何生活呢?村中负责人郭福良给笔者讲了关于村庄来历的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   东魏时,朝中大臣郭莱因遭奸臣陷害,第二天将遭满门抄斩,头天晚上在同僚的帮助下,郭莱带领全家30余人,深夜逃到此地。这里山高林密,植被丰富,地势开阔,一条小河(如今已干枯)从此地穿流而过奔向山下。于是郭莱一家人便开始在这里修房盖屋,开园辟地,定居下来。由于北边山岭很像人的耳朵,故当时取名观耳驼。公元550年,东魏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后,观耳驼改名为花驼村,此名沿用至今。   现在花驼村中以明清、民国时期传统建筑为主,建筑面积达7600平方米,保存完好率在85%以上。村内所有街道均以青石铺设。村内民居大部分为平屋顶,因山就势,错落有致。房屋建筑均为石木结构,门楼以精美雕刻作为装饰,檐角和水口多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房屋券顶拱门也为料石浆砌,显示了石砌建筑的精致与独特风格。   进入花驼村,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走在古朴的街道上,偶尔可见几个在门口晒太阳聊天的老人,时而可碰见牵驴驮筐缓缓出村去地里干活的老农。郭福良说,这里海拔在700米左右,是磁县最偏远、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少、老龄化最严重一个小山村。现在村里有180多人,实际在家人口可能不足百人,且多是年高体弱的老人。以前村庄通往山下的路只有村南一条崎岖的山道,现在的盘山公路是近几年新修筑的。   古迹见证小村历史   在花驼村,古寨、古碑刻、古树、古水池、古石槽碾等遍布的古迹,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村庄沧桑的历史。   先说说花驼村至今保存着的那处古山寨,即天宝寨吧。据邯郸市研究传统村落的专家讲,这是我国仅有的两处天宝寨古迹之一,另一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蜀南竹海。天宝寨至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位于花驼村南约一公里的云台山上。经小十八盘拾级而上,即入古寨。传说西汉末年刘秀兵败南下,被王莽追杀,在天宝寨避难,刘秀得天下后,传旨将此寨改名为天宝寨。现寨上有玉皇庙、奶奶庙、文王庙等庙宇三座。另外山上还有一处郭氏祠堂,这是为纪念民国时期村里的打虎英雄郭祥而建。寨内玉皇顶有一棵古柏,历经千年,依然挺拔苍翠。   花驼村至今保存着古碑刻9通,其中天宝寨悬崖石刻最为珍贵,此石刻位于天宝寨半山腰悬崖峭壁之上,为清代石刻,高140厘米、宽86厘米。碑文清晰地记载了天宝寨的建筑历史。此摩崖石刻资料丰富翔实,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碑刻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处是清代龙王庙重修青石碑刻,碑首高80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阴阳两面均刻高浮雕二龙戏珠,碑身高179厘米、宽71厘米、厚20厘米,碑文清晰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重修龙王庙的过程。   要说蓄水池,现在在山民家中并不罕见,但花驼村现存的那两处古水池,却不多见。这两个古水池一个在村南,一个在村西南。据资料记载,村南的古水池为唐代所建,近似椭圆,面积500余平方米,常年积水,可以用来洗衣、浇菜、牲畜饮水;村西南的古水池为明清时期所建,呈长方形,面积400余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顶部曾加盖,但蓄水不太足。两处水池均为青石砌筑,至今结构坚固。   在花驼村西石街旁有一棵上千年历史的古槐树,直径1.2米,高12米,树冠45平方米,树干虽已中空,但夏日依然会给人们送来一片绿荫,令人不禁心生感慨,树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还有一棵古青榆树,位于天宝寨半山腰,约有1500年的历史。它长在悬崖峭壁之上,和天宝寨共历了风风雨雨,至今仍然枝叶繁茂。在天宝寨顶部的玉皇庙前还有一棵古柏树,虽长在山石之上,却依然苍翠。   在石磨面成为稀罕物的今天,花驼村至今仍保存着16处石碾,据专家考证,均为唐、元、明、清时期所留,大多石碾在村中仍然使用,村民们保留和继承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最大的一个唐代古石碾,位于村南古河道西侧,碾底是刻在直径为800厘米×450厘米的一块整石上,碾槽直径300厘米,深40厘米,宽35厘米,历史上现存稀少。在抗日战争时期,129师兵工厂曾用它来碾炸药,制造子弹、手榴弹。因为此碾太沉重,现已无人使用。   129师冀南第一兵工厂   花驼村红色遗存非常丰富,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