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友鸾:譬喻中的人生沉浮.doc
张友鸾:譬喻中的人生沉浮
2015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友鸾编撰的 《中国古代寓言选》 和选注的 《古译佛经寓言选》。看起来只是两本字数不算很多的大众读物,却花费了这位古典文学专家很多年的心血。尤其是他重新用白话文意译的古代寓言,重点突出,文字传神,妙趣横生,使很多原本单调的故事焕发出巨大生机,读之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更能从中悟到有价值的道理。被赞誉为“新闻妙笔,古典宏裁,尽俗文章皆大雅”的张友鸾,能够花如此心血编撰、选注古代寓言,是他对后世读者独特的奉献。
早在1955年,张友鸾就撰写 《譬喻与寓言》一文,探讨譬喻与寓言的关系,认为:“寓言是譬喻的最高形式”,“寓言就是那种用具体事物的动态来说明抽象的道理的譬喻。……用具体事物的动态来说明抽象的道理的譬喻,也并不全是寓言,还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具备着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的才是寓言。”从这一年起,张友鸾选写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寓言,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写两个固定专栏:“成语故事”和“古代寓言”,每周各一篇,约一年集文成册,1956年由广播出版社出版 《中国寓言选》。
张友鸾深知中国古代寓言丰富多彩,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可是中国古代寓言没有被人为地赋予独立的地位,也从来不像诗词歌赋那样有明确的定义,自然也从没有古人选编一本寓言选。直到1917年茅盾编辑 《中国寓言 (初编)》,这一局面才算初步打开。不过,《中国寓言(初编)》 毕竟比较简单,张友鸾编写出版的 《中国寓言选》 有了新的进步,但他仍觉得应该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编选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寓言集。从此,他便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爬罗剔抉,从事这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难做的事情。他说:“无论由于什么原因,我们一直缺少一部完整的古代寓言集,这却是事实。先秦寓言有很多选本,而汉代以后的寓言,在很长时间里简直湮没无闻;以后有些寓言集选编了一些,但数量有限。我个人对寓言的搜集工作,有着很大的兴趣,几十年来,业余一直从事于此。我感觉到从先秦到明、清,寓言的产生,两头粗,中间细。为了充实中间部分,我从大量的书籍中去搜索,虽然所获有限,却支付了相当的精力和岁月,结果也还有许多的遗漏,有待于补苴。对于编选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寓言集,我当初是有所打算的,并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曾编过 《中国寓言选》 《古寓言选》,还在报刊上陆续发表过单篇的古代寓言。我想,只要能坚持下去,这工作总会有些结果的。”
1962年,张友鸾还同时开启了搜集整理佛经寓言的工作。这同样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周绍良在 《古译佛经寓言选》 的“序”中介绍:“汉译佛典中大量的寓言,一直没有人搜集整理。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整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张友鸾同志和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的老同事,他是作家,又是古典文学研究者,深深知道佛经中这些寓言不仅可供中国作家借鉴,而且对中国当代某些症结颇具有针对性。……于是他在搜辑选录先秦寓言之后,又开始从佛经中选辑寓言。”“张友鸾同志自从196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退休,一直专力于此,由我代他设法借书,他在读选的同时,逐为作注释。”
张友鸾的阐述与周绍良的介绍,可以看出张友鸾是决心要在寓言的搜集整理编写工作上大干一番,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一来,他的这项工作被迫停止。他很是不甘心,在“文革”中还偷偷整理了一些材料,这就是孙悦祝 《依旧张郎依旧崔娘》 中提到的:“晚上,‘张郎’浊酒一杯,秃笔一管,仍旧是浮白写作。‘文革’结束,他拿出了一厚本 《古译佛经寓言选》 底稿。”说是一厚本,也许是指当时手写稿显得比较厚,我数了一下,目录中包含了123个佛教寓言,再加上有的佛经寓言后面附上类似的寓言,合在一起也超不过200个。这使得张友鸾感到非常遗憾,他在1984年的文章中写道:“我不揣谫陋,意在继续前辈未完成的工作。二十年前,开始动手。不想才有些眉目,赶上了十年浩劫,工作被迫停止。风波稍息,再作冯妇,却苦于找不到书,而原有的书早已扫地出门了。及至浩劫过去,可以放心放手做这项工作时,却已年逾八十,精力日衰,更加双眼病疲,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草草完稿,终不逮当初计划。”这些话让我想到了张友鸾的曲折人生,而且突然间意识到,他的人生沉浮竟与譬喻结下了不解之缘。
“譬喻”引出的佳话
张友鸾,安徽安庆人,生于1904年,是民国有名的报人。他与张恨水齐名,很会办报纸,也非常会写文章。张恨水之子张伍曾如此介绍:“略谙人事时,便知张友鸾是爸爸的好朋友,是一位了不起的多面手报人,会编报,点子多,会写文章,小说、小品、散文、社论都拿得起,尤其善于散文、小品,文言文、白话文都写得精妙,听家里人和父亲的朋友说他的小品文是‘小文章,大手笔’,虽然是白话文,大有‘晚明小品’的风骨,而他在重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