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受《2666》.doc
感受《2666》
摘 要:《2666》是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由五部分构成,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虽然此书厚达1页左右,似乎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事实却是自从其在海外和中国市场初一现身即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评论界对它也是赞誉一片。通读全书之后给人带来的不是畅快淋漓,而是心里反增加了无数困惑。本文作者旨在从作者、书名和正文(故事)部分分析《2666》的卓越之处,分析其在全球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罗贝托?波拉尼奥;2666;故事内容
作者简介:王曦(1981-),女,硕士,四川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手中捧着《2666》,心里不免泛起一丝感慨――我有多久没有认真拜读过如此厚重的一本书籍了?是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2666》,“厚重”就是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这是一本极有分量的书,它的厚度(中文译本,由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翻译,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联合出版发行)高达872页,捧在手里就像是托着一块砖头。但是更不可忽视的是,“厚重”不仅仅指它的重量,更是指它在极短的时间内所获得的声誉和受到的追捧,那才是真正不得不让人咋舌的地方。《2666》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超越了《百年孤独》的惊世之作。在美国,《2666》的英译本登上了畅销书榜,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图书批评家奖”(该奖以前从未颁给过翻译作品和已故作家),《时代周刊》将此书评为“2008年度最佳小说”,《纽约时报》也将此书列为年度十佳图书之首,《洛杉矶时报》将其称为年度最佳小说。它在短短时间内便斩获了2009年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等奖项。可以说,评论界对《2666》的评价几乎是一片倒的赞誉。
在《2666》面世之初,出版社只先行制作了50本快样本提供给媒体一试,可当时有文化版面或阅读副刊的报纸几乎都登载了这个从伦敦到纽约“千呼万唤始出来,人人都爱波拉尼奥”的消息。翻阅众多文化报道,评论皆称其为一部“伟大作品”,但是缘何“伟大”?读者却很难寻觅解释其所以然的文字,这不免令人心中起疑。本文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发表一二拙解。
一、关于作者
《2666》的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为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却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50岁。提到作者,就不得不提到他堪称传奇的人生经历。波拉尼奥的童年是在智利的很多落后小镇度过的。她的父亲莱昂?波拉尼奥是一个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维多利亚?阿瓦诺斯在学校教数学和统计。1968 年,波拉尼奥举家迁到墨西哥城。对波拉尼奥来说,他的青春就是从那里开始的。他经常逃学,就是为了读自己喜欢的书和写东西,甚至还经常偷书,暗中跟踪自己钦佩的作家。其实通过查阅波拉尼奥的生平简历可发现,他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他年轻时曾在墨西哥和好友一起发起名为“现实以下主义”(Infrarrealismo)的地下诗歌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真正开始小说的创作时他已经40岁了,但那并不妨碍他丰富作品的问世(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而且在他过世后所获得的赞誉不断。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称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值得钦佩的小说家”,《明镜周刊》则评论他为“当代西班牙语文学中最胆大的作家”。
《2666》是波拉尼奥身前最后一本小说,虽然写作过程历时5年,然而在波拉尼奥离世前最终都没有真正完成自己的作品,或者说没有润色到位。通读《2666》,不免产生一种在迷宫中行走的感觉。整本书的写作手法颠覆传统,结构奇特,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把波拉尼奥离经叛道的个人特色展露无遗。作者缘何会创作如此大部头的一部作品呢?他独特的风格从何而来呢?波拉尼奥自己曾说:“我们是牺牲的一代。我们个个都想写出大师之作,都想超越前辈作家”。《2666》的译者赵德明认为,波拉尼奥所说的“牺牲的一代”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他们共同经历了70年代的战乱、独裁和贫困的岁月,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做出了牺牲,心灵都有政治运动造成的创伤。正是波拉尼奥成长生活的背景使他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完成了创作一部宏大作品所需要的素材积累。可以说,波拉尼奥自身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伟大小说家的所有条件:他有超凡的语言天赋(诗人出身);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经历过足够多的折磨和痛苦);他有一个中型图书馆的阅读量(他有一句名言: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他唯一的故乡就是书店)。这所有因素的并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