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秋末期,独轮车在中国出现.doc
春秋末期,独轮车在中国出现
有位国外专家曾这样笑话中国,说是在两轮车的基础上,中国所做的唯一改进是减少轮子,只用一个轮子,而发明了独轮车。也有学者认为,从畜力到人力这无疑是一种倒退,从两轮到独轮更是一种倒退。
事实上,独轮车的出现,只是让中国的车子多了一个品种而已。独轮车并没有淘汰两轮车,从根本上谈不上倒退的问题。恰恰相反,独轮车可以说是中国最具原创精神的轮子,使用也最为广泛。
独轮车是用人力推动的,又称手推车。这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裁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可能没有任何一个物品会像独轮车那样令人如此依恋,以至几千年后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由于是独轮,车辆触地部分少,不论在山地或者平原,宽路还是小道,独轮车都可使用,且畅通无阻,十分轻便。独轮车的载重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都大,按重心法则说,独轮车极易倾覆。正是如此,独轮车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驾驶者,必定是一位有学识和胆识之人。至于独轮车的车辕,其长短、平斜、支杆高低、直斜及轮罩之方椭,几乎是随地而异、随人而异。
古时候,女子结婚后回娘家,用的就是这种独轮车。丈夫推着车子,妻子坐在上面,一路说说笑笑、恩恩爱爱,夫妻双双把家还。在这里,独轮车似乎已从单纯的运输物品转变为承裁爱的工具,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据说,独轮车起源于四川省民间的“鸡公车”,用硬木制造,长四尺,车架安设在独轮两侧,由一人掌扶两个车把推行,有时也可前拉后推,载人载物均可。车子虽小,承载重量却能多达二三百公斤。
谈及独轮车的创制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三国志》中确实有着“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的文字。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书中也将造独轮车之功归于诸葛亮。
然而,史料上说,蜀国著名的钢铁冶炼技师蒲元曾上书诸葛亮,禀告造成木牛之事。可见在诸葛亮之前,就有一些能工巧匠制造出了独轮车。根据汉画像砖和一些文字记载,独轮车的发明时间可上推到西汉晚年,或称为“鹿车”“辘轳车”。
据考,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王充曾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有资料说,“木牛流马”乃“一脚四足,双者为脚,转者为足”。于是,后世主人就将其想象成有腿的牲畜形状的车辆。试想一下,让木腿走动,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翻阅古籍得知,古人把车轮叫作“车脚子”,可以推测“木牛流马”的“腿”应该是轮子。
所谓的“流马”,即古时河面上“不牢人力,施机自运”的双辕索道滑车。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一些河道都架设有索道。而将木车拴在索道上,即“木牛”变“流马”了。
史学家考证,木牛就是独轮车。这种独轮车,在北方汉族,因与排子大车相比身形较小,俗称“小车”。在西南汉族,由于它行驶时“叽咯叽咯”响个不停,俗称“鸡公车”。江南汉族因它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牛角,俗称“牛角车”。
三国以后,独轮车被广泛使用。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描绘并记述了南北方独轮车的驾法: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拽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古时的独轮车,除由人推畜拉之外,还有在车架上安装风帆,利用风力推车前进的发明。这种车称为“加帆车”,大约创制于公元5世纪。
明末清初时,独轮车传到欧洲后,引起了巨大反响。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在其长诗《失乐园》中,无限诗意地写道:“在丝绸之国,中国人驾着藤车扬帆远行。”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移民城市。一些外省的农民坐着一种叫“江北车”的独轮车来到了上海。这种独轮车把人运来了,车也留下了,成为上海的一种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独轮车带来了一个移民社会和近代城市,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独轮车就成为上海的代步工具。
当时独轮车的价格很便宜,许多工厂女工会结伴乘坐独轮车去上班。外国人曾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述上海街头这一道风景:“太阳刚刚照天空,纺织姑娘去上班,她们坐着独轮车,吃吃地笑……归来已是黄昏,她们面向家门,年轻的脸上露出倦容,独轮车慢慢滚动……”
独轮车不仅载人,而且还包揽了上海的货运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轮车在货运物流方面唱了独角戏。无论是筑路还是建楼,很多建筑材料都是由独轮车运来的。
当代日本学者在研究自行车发展史时认为,中国的“独轮车”是自行车的始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独轮车”将粮草运往前线,可谓旷世奇功。
陈毅元帅曾经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生产力依然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独轮车继续演绎着传世经典。20世纪50年代末,在大跃进的浪潮中,中国一夜之间突然兴起了一场宏大的造车运动。这场造车运动讲究规模,看重的是数量,独轮车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