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探《列女传》的版本源流.doc
浅探《列女传》的版本源流
摘 要:刘向编撰的《列女传》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意义。在古代,已不少文人为之训解、作注、写序,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书的编者与版本问题的探讨。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列女传》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从版本的角度出发,以时代发展为序对《列女传》的版本源流进行浅探。
关键词:《列女传》版本;源流
一、汉代版本
最早的版本为刘向校订,钱穆将《列女传》成书时间系于永始元年(前16),学界多从其说。刘向序次《列女传》本意旨在劝喻帝王,故该书问世初的阅读群体和影响范围自当有限。然而,早年发现的敦煌汉简中已出现“口口口分列女传书”内容的残简,武梁祠中也存有本于《列女传》“梁节姑姊”等的九幅图像及题字。连云港尹湾6号汉墓所出《君兄缯方缇中物疏》木牍记录有“列女传一卷”(一三正)。此墓年代上限为汉成帝元延三年(前10),距刘向整理的时间已很接近。由此可以推断,刘向在编著《列女传》前后,此一类书籍在民间已颇有流传,并拥有相当的社会影响。①
东汉时期班昭为全书作注,并将七篇分为上下,合成十四篇,另有一篇颂,共十五篇,曾十分盛行。宋人王回所作序更明确提到“然世所行班氏注向书,乃分传每篇上下,并颂为十五卷”。东汉以降,虽注释、续补《列女传》者很多,但北宋初所编《崇文总目》只记录有“《列女传》十五卷,曹大家注”一种。刘静贞认为当时“刘向原本的八卷《列女传》似乎已经失传了”,并在注中更谨慎讲,“故至少就官方收藏来看,宋初只存有十九卷本而不见原八卷本”。按北宋王回《古列女传序》、曾巩《列女传目录序》也称世所行是“班氏注向书”。②
二、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版本
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列女传》十五卷本,魏晋时期赵母和綦毋邃曾撰注《列女传》。《隋书》卷三三《经籍志》载“《列女传》七卷(赵母注)”。《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作“赵母《列女传》七卷” 根据《世说新语?贤媛》“赵母嫁女”条,注引《列女传》“赵姬者,桐乡令东郡庚韪妻,颖川赵氏女也……作《列女传解》,号《赵母注》,?x数十万言。赤乌六年卒”。可知赵母为孙吴桐乡令虞韪之妻,其主要对《列女传》作了注释,注本正式名称为《列女传解》,俗称赵母注《列女传》。所见,赵母所做更多为注解而非续补性质的撰写。又,綦毋邃,晋代江左人,曾为邵阳太守。《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提到其撰《列女传》七卷。按《太平御览》卷三四七引《列女传》“晋弓工妻”有綦毋邃注:繁人,官名;扎,铠扎也;燕角善,楚筋细,何胶粘也;同书卷七七一引《列女传》“赵津女娟”故事,綦毋邃曰:河水激扬,济之不易。此二则小传皆出刘向《列女传》卷六《辩通传》,文字略有出人,则綦毋逮主要也是为刘向《列女传》作注。其与赵母的注本均为七卷,与刘向书七篇《传》是对应的。
三、宋代版本
北宋对《列女传》进行整理者主要有苏颂、王回与曾巩。苏颂、曾巩主要在宫廷校理藏书,王回则主要在民间进行。苏颂将《列女传》重定为八篇,但后人续补之作如“陈婴母”等仍分存各篇目下。曾巩在苏颂之后再次整理,《列女传目录序》谈到“今校雠其八篇及十五篇者已定,可缮写”,说明其对曹大家本和苏颂重定本均做了校订。《古列女传序》言“余读向书,每爱其文,嘉其志,而惜其所序散亡脱缪于千岁之间,幸存而完者,此一书耳,复为他手窜,疑于其真”,故他的整理主要是为恢复旧书原貌。王回将刘向原作定为《古列女传》八篇(传七篇,颂一篇);剔出续作而成《续列女传》一篇,与前者合计九篇,实与苏颂、
曾巩整理本有别。“号《古列女传》”始自王回,“盖凡以“列女”名书者,皆祖之刘氏,故云”,更解释了加“古字之由。从序末题“嘉?v八年九月二十八日长乐王回序并撰”看,其完成在苏颂之后,曾巩之前。其友苏颂、曾巩、王安石文集中颇有涉及王回者,但均未及其编定《古列女传》一事,可见当时此工作受到的关注不多。然此本传布后,之前十五卷本反而渐不行于世,这与当时整个社会知识分子阶层慕古的文化背景有着一定联系。苏颂、曾巩编校本反而淹没于内阁又未见流传。由此,王回本成为此后社会上流传的主要本子。
南宋嘉定七年(1214),武夷蔡骥将所见王回本做了小的调整。王回本颂义原为单独一卷,含大序、小序及颂。蔡骥则“将颂义大序列于目录前,小序七篇散见目录中间,颂见个人传后”。故虽书名仍旧,但实际已变为《古列女传》七卷,《续列女传》一卷。著名的建安余氏本就是以蔡骥这个调整本为基础进行刊印的。南宋建安余氏勒有堂刊刻本最早,错讹最少,内容最足,此本现已亡佚。现在看到的是用此本影刻的《文选楼丛书》本和据此本重刊的顾氏小读书堆本。
宋人在观念上是从刘向原作的角度来接受八卷本的,因此王回在改编中对《古列女传》、《续列女传》的命名深得人心,此后八卷本对此均加以继承。所以,八卷本版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