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节气(立夏)诗词中麦黍稻作文化下的乡土民俗传承.doc
论中国古代节气(立夏)诗词中麦黍稻作文化下的乡土民俗传承
本论文是2013年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关系研究》的成果,课题号:L13BWJ014,主持人:张维娜。
摘 要:中国古代节气诗词中对立夏的描写多与农事活动有关,分属于中国南北方的稻作文化和麦黍文化衍生出一系列乡土民俗。这些乡土民俗和农事文化相依相承,使民俗活动中有了生态学的概念。从乡土民俗到生态民俗的衍变可以探究出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节气诗词;立夏;农事;乡土民俗;传承
作者简介:张维娜(1974-),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2
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时间为农历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日或6日)。立夏节气处于季节变换点上,白昼时间渐趋变长,气温也日渐升高。中国古代有关立夏的节气诗词多描写立夏时节的物候特征与农事活动。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管窥到麦黍稻作文化下的乡土民俗的原貌及历史演变。
一、中国古代立夏节气诗词中的麦黍稻作文化
麦黍为北方农作物:麦,有小麦、大麦等;黍,亦称“稷”、“糜子”。稻为南方谷类作物,可分为水稻、旱稻等。在中国古代社会,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对气温、雨水的合理掌控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内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几千年农耕文化祈求的目标。我国古代农民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周期,依照靠天吃饭的经验,围绕期盼丰收的主题,在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和麦黍文化。
在中国古代节气诗词中提及麦黍、稻作农事活动的诗句很多。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初夏之际隐居乡野的陶渊明耕种的应该是水稻,《宋书?隐逸传》记下陶潜归隐前任彭泽令的经过:“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种秫稻。”宋朝王安石《初夏即事》:“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立夏之初的晴朗天气和暖暖微风催生了麦子,麦香气息随风而来,这是写北方的麦黍文化。古人为了表现出农村院落的乡土风情,也常用农事文化来体现。宋代文同《晚至村家》即是一例:“旧据飘风采桑去,白?卷水秧稻归。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立夏之际诗人行至山村,看到农妇外出采桑,农夫插秧归来,水边牛群散卧,麦场上群鸡乱飞,一幅幅恬静幽美的乡村风景画在此篇节气诗词中铺展开来。“古人的诗词中对民俗题材的展示虽然往往只是抒情寓意、借题发挥的手段,但同时也兴起了专门表现世风民俗的专题民俗诗创作潮流。”[1]
二、麦黍稻作文化下的乡土民俗
“中国古代的某些民俗,只要追本溯源,就不难找到和麦黍稻作种植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2]北方的麦黍和南方的稻作作为特有的文化元素,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它创造民俗的功能。
1.尝新活动。在我国以麦黍稻作为代表的传统农耕经济下,立夏的民俗活动也多与乡土产物有关。自古以来,立夏有多种多样的“尝新”活动。梅子是立夏“尝新”民俗中不可缺少的水果。宋代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中用黄梅时节表现节气已到立夏;乡野里的梅子已经变黄,正是人们“尝新”之时。宋滕岑《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湫明诗也以诗定韵为十》:“立夏少半月,谷雨是今朝。梅子酸着齿,麦穗长半腰。”这首诗虽写在谷雨节气,但仍能从中领略到立夏之意。麦穗尚未成熟,尝尝梅子还是酸的。乡土产物和立夏的“尝新”民俗活动自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今日苏州仍有“立夏尝三新”之说,“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在当地也有用它们来祭祖的习俗。
2.斗蛋游戏。立夏时节,在我国一些乡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小孩子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蛋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斗蛋后自然要吃蛋,对此民间有谚语:“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小孩子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的症状)”,这些都看出立夏民俗活动中带有祈福的愿望。立夏当天要吃立夏饭,这又回归到立夏节气中带有的麦黍稻作文化的本义。不同地区的立夏饭不同,有的地方是乌米饭,有的地方是豌豆饭,还有的地方是用五种颜色的豆掺着白梗米做成的“五色饭”。不管是斗蛋还是吃立夏饭,这都是建立在麦黍稻作文化上的乡土民俗,也是人们对立夏农事活动的一种欢庆仪式。
3.“秤人”习俗。立夏的民俗活动中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庙台里挂起一杆大木秤,这杆木秤平日里是用作衡量农作物收成的,秤是乡村生活和农事文化里很重要的物件。秤钩下悬挂着一个板凳,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重。管秤人一边往外打着秤花,一边嘴里说着吉利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