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中国古代史纵向整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歷史中国古代史纵向整理

中国古代史(纵向) 一.政治体制的改变 中央机构:秦①(三公九卿)、汉(内★、外朝)、隋朝②(三省六部制)、宋(枢密院、御史台)、元(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明③(内阁)、清④(军机处)——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地方机构:秦(郡县)、汉(刺史)、元(行省、宣政院、澎湖巡发展演变: 检司)、清⑤(对地方的管辖) ①秦:帝国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最高官职为丞相(百官之长,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②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明: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明成祖朱棣确立内阁制度,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④清:军机处:雍正帝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设军机房,后将其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⑤清对地方的管辖:东北:沙俄于17世纪中叶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西北:历经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时平定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政; 西南: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实行金瓶掣签制,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东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康熙时清军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守军备 二.经济发展(趋势:向南方江南发展;原因:见㈢、㈣) ㈠.春秋战国:工具革新——铁器、牛耕 ㈡.三国:区域经济发展 1. 曹魏:曹操在北方地区实行屯田:民屯、军屯,又下令在辖区内广泛推行屯田(这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具有不小作用) 2. 蜀汉:诸葛亮在农业上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上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发展,还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孙吴: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很快。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造船技术也日益进步。山岳、越人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躬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㈢.南朝: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原因:①社会较安定;②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优越;③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经验,统治者重视经济文化;④山越等少数民族出局平原,与汉人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表现:①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农业区,农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②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③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㈣.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背景: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国内外贸与城镇商业超过唐代。 原因: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带来劳力补充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北方因战乱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表现: 农业:①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②耕地开垦:圩田、沙田和梯田;③水稻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④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①纺织: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出现私人作坊——“机户”;海南岛出现先进的棉纺织工具;②制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外;③造船:东南沿海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 背景:1. 西夏兴起,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 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3. 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4. 造船发达和航海技术提高。 概况:1. 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 2. 南宋时,出现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 3. 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征收商税,还有“番坊”、“番市”; 4. 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5. 以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50多个国家; 影响: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

文档评论(0)

bmd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