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0后”写作综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80后”写作综论.doc

2014年“80后”写作综论   一   2014年是“80后”写作大放异彩的一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80后”写作已日趋成熟,题材越见纷呈多彩,作家的独特性亦更加彰显。几乎同时,主流文学期刊也不约而同地一起向这群有才华的年轻人抛出橄榄枝。今年《收获》推出2期“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将霍艳、郑小驴、张忌、朱个、旧海棠、于一爽、张怡薇、双雪涛、张悦然、七堇年、蔡东、陈幻、孙频、常小琥、颜歌、王威廉、甫跃辉、马小淘、手指、青蓖、顾拜妮等年轻的面孔推入广大读者的视线;这可以说是中国当前青年作家(主要是“80后”)的一次集体亮相和对他们创作的整体检阅,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目前青年作家的整体创作实力。稍后不久,《收获》秋冬卷长篇专号又将笛安和周嘉宁的最新长篇《南方有令秧》《密林中》囊括其中。除此之外,《创作与评论》和《西湖》杂志仍继续保持对文学“新锐”(包括“80后”)的热情。《创作与评论》从2012年起就开辟了“新锐”专栏以推广年轻有为的青年作家与评论家,《西湖》杂志的“新锐”和“80后观察”栏目也将焦点对准“80后”作家。所有这些,都意味或预示着这一创作群体在主流文学界的地位的变化。这一方面表征了文学内部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预示着“80后”写作正在向着纯文学靠拢,且必然会经历一个逐步经典化的过程。主流文学界对于这一作家群体的重视日益凸显。   为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2014年“80后写作”的发展脉络,我们对本年度《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花城》《芙蓉》《上海文学》《江南》《作家》《西湖》《山花》《长江文艺》《延河》《青年文学》《青年作家》《萌芽》《百花洲》《小说林》《小说界》《创作与评论》《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选刊》等二十余种文学期刊发表“80后”作家的小说作品数量进行了统计整理,并进行了排序(不包括连载小说),从中大致可以看出2014年“80后”写作的概貌。他(她)们分别是纳兰妙殊(10篇)、双雪涛(8篇)、孙频(8篇)、甫跃辉(7篇)、郑小驴(6篇)、王威廉(5篇)、孟小书(4篇)、文珍(4篇)、池上(4篇)、张怡微(3篇)、马小淘(3篇)、蔡东(3篇)、宋小词(3篇)、马金莲(3篇)、刘汀(3篇)、陈幻(3篇)、林培源(3篇)、蔡骏(3篇)、吕魁(2篇),等等(这些期刊之外,张悦然主编的《鲤》和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上也发表有他们的作品,但数量不多)。这些作家活跃于各大文学期刊,写作势头喜人。其中纳兰妙殊、张怡微和七堇年等以专栏作家身份出场,分别为《小说界》《萌芽》《青年作家》等刊物撰写专栏文章;而双雪涛、王威廉、孟小书、池上、马小淘、吕魁、蔡东、宋小词、刘汀等作家则作为《创作与评论》《芙蓉》《西湖》等期刊的重点推荐“新锐”闯入读者的视线。除此之外,一些排名未进入前20却也得到刊物重点推荐的新面孔也值得大家关注与期待,比如在《收获》发表作品的旧海棠、常小琥、青蓖、顾拜妮,还有碧珊、了小朱、包倬等人。统计数据显示张怡薇的《春丽的夏》、双雪涛的《大师》、孟小书的《抓不住的梦》和《锡林格勒之光》、文珍的《我们究竟谁对不起谁》和《普通青年宋笑在大雨天决定去死》、马小淘的《两次别离》、吕魁的《我们的女神》、宋小词的《太阳照在镜子上》和马金莲的《绣鸳鸯》均同时被至少三种刊物刊载(刊发后又被转载),可见其代表性。   二   不难看出,纯文学期刊对于“80后”作家的普遍示好,与其说是出于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接纳,毋宁说是企图完成一次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家收编。其实近几年来的“80后”创作早已出现明显的内部分化现象,彼此不同的年龄趋向(十年的年龄跨度)、地域文化熏染、个人阅读积累和精神价值选择都或多或少地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如今的“80后写作”已经无法用简单的主题题材类型加以区分概括,他们的描写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年轻人,而开始有意识地对处在社会不同阶层的角色进行书写,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公务员、底层小人物序列都成为他们笔下的倾诉者,他们因所处的地理空间位置的不同,而面临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境遇。在马小淘、王威廉、文珍、蔡东等人所编织的城市空间里,全球化正影响着这群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社会,却被哄抬的房价、惨烈的竞争伤得体无完肤,沦为城市底层的蚁族(马小淘《章某某》、王威廉《书鱼》)。世界再大,对于一个北漂青年来说可能一无所有,然而回归原始森林就能找到心中的桃花源吗?郑小驴在《可悲的第一人称》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被现代性浸染过的灵魂怎能,永远安于单调的平凡。当鲜活的生命遭遇机械刻板的人生,冲破固然需要勇气,而困守也同样艰难,蔡东笔下的小公务员们正在遭受巨大的精神灾难(蔡东《我们的塔希提》)。人们的精神被压迫到了渺小的一隅,要么在沉默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