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寻天山高山兀鹫.doc
探寻天山高山兀鹫
新疆天山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具有与世界主要山系完全不同的垂直自然带景观,是许多猛禽的繁殖地,许多猛禽观测项目都在这里进行。
高山兀鹫属于大型猛禽,体重十几千克,翅膀张开(翼展)足有3米,站起来和3岁儿童差不多高。与其他猛禽相比,高山兀鹫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们那光秃秃的脖子和头。它们长期生活人迹罕至的深山、高原,行踪神秘,鲜为大众所知,除了吃死人肉(天葬),连鸟类学家对它们的生态习性也知之甚少。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我们有幸去解开它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3月下旬,口内早已春意盎然,乌鲁木齐依旧沉浸在冬日里不曾苏醒。路程不远,但并不好走,需要翻越几道达坂。达坂是颇具新疆特色的地理名称,就是一道低缓的山梁,是联系南北疆的咽喉,王洛宾先生的名曲《达坂城的姑娘》就来自于此。不过此刻的达坂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四季交替本无明显的界限,而此处达坂却将冬春定格于此,不足200公里的距离,吐鲁番桃花满园,而乌鲁木齐还在忙着打扫最后一场雪。还没有看到兀鹫的影子,不过我们已经找到了春天。
傍晚住在和硕,第二天一早从乌什塔拉进山。虽然之前已经获得业余观鸟人提供的巢址,也有准确的GPS坐标,可是稳妥起见,我们还是找到了当地的向导陈西亭,由他带我们进山。从乌什塔拉到巢区不过50公里,我们却用了很长的时间,甚至一度忘却此行的目的,因为这条道路有太多历史的沉淀。对于很多人来说,罗布泊并不陌生,那里见证了蘑菇云的腾空,而马兰基地却鲜为人知。我们今天走的道路,十几年前曾经是绝对的禁区,就连本地人也只知道这里有军队,“马兰”的名字与核基地联系在一起就是国家机密。
一幢幢砖红的楼房,早已被岁月尘封,曾几何时这里是将军们的楼房,国内最顶级的科学家们聚集于此。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只有自己明白身上的使命,神圣而艰巨。1964年罗布泊的巨响震惊了世界,罗布泊的名字就此载入历史,而马兰核基地依旧不为人知。直到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上,179个缔约国以协商一致方式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至此马兰已经庄严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的名字才开始渐渐浮出水面。马兰基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回忆过去的历史,诉说曾经的辉煌,2011年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
马兰基地的前方是红山水库,曾经是马兰基地最重要的水源地,提供着这里几万人的生活用水,如今成了是水鸟们的天堂。虽然水面大部分被冰面封住,可是化开的那部分依旧热闹非凡。天空中大白鹭、玉带海雕和鱼鹰玩起了捉迷藏,水面上天鹅悠闲游弋,身边还有一群绿头鸭、秋沙鸭、红嘴鸥。水里热闹,路边也不甘寂寞,乌鸦、灰颈鸫、黑鹳夹道欢迎,百灵躲在草丛中奏乐,灰斑鸠、棕尾在电线杆上负责警戒,就连一向昼伏夜出、行踪诡秘的小也赶来凑热闹。
时间关系,不敢过多停留,继续前进,直到乃仁克乡的包尔图村,我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马兰基地修的柏油马路自此终结,我们要从此处进山谷。山谷是另一个世界,前方的红山水库还依旧千里冰封,没想到相隔仅仅七八里的山谷却早已蝴蝶翩翩起舞。
往前走了几十公里,虽然我们依旧在谷中,不过此时却是时光倒流。走出了春天,进入了一个冰雪的世界,车子一直在湍急的冰河上行走。路途虽然危险、颠簸和艰辛,但我们没有太多的担心,因为方向明确,崎岖冰河谷就这一条路,往前走就行了。直到遇到前方一个敖包,麻烦来了。那是一个分叉路口,需要在两条道路之间做出选择。而此时由于信号不好,手中的GPS也开始罢工了。无奈之下,我们凭借经验,做出决定走右边的那条路。
大约6公里之后,我们就得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了。此处山体越来越平缓,没有悬崖峭壁,也不可能有兀鹫的巢。好在此处的蒙古族牧民给我们指点迷津,打开鸟类图册,他一眼就认出了我们要找的东西“塔什”(蒙古族称高山兀鹫为塔什),并明确告诉我们,这里没有,对面的巴克熊沟有,彼处就是我们未选择的叉路。
好在没走太远,可以及时退回。短暂的休整后,我们进入巴克熊沟。往前走了几公里,虽然依旧没有发现高山兀鹫,但两岸陡峭的岩壁暗示我们,这里有可能是兀鹫们的巢穴。车速放缓,边走边找。高山兀鹫的巢比较隐蔽,只有巢口的白色粪便比较显眼,岩壁上的白色成了我们重点搜索的目标。如果就此找下去,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不过要在山谷里过夜。关键时刻,我们再次得到贵人相助。
牧民特来的出现,大大节省了我们寻找的时间,他告诉我们巢就在附近的白山,不仅如此,他对高山兀鹫的习性还非常了解:它们几十个住在一起,大约2~3月产卵,7~8月离巢。仅仅他说的这些就是国内第一手资料,比国内外很多鸟类专家的凭空推测更有说服力。
沿着特来所指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