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镒: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征镒: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doc

吴征镒: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   “如果我死去,请在我的坟头种上一棵树。”当消亡与绿色放在一起,悲伤似乎可以浇灌树木。   他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植物学家,但在自己家里却没有一株植物。这颗星球上生长的所有有根植物几乎全部印在了他的大脑里,世上可能再也没有人像他一样痴迷植物,但他还是带着这种情怀离开了我们。   6月20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在昆明逝世,享年97岁。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话出自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意思是:陈说山川之本源,尽名草木之所出。这是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奠基铭,也是中国植物学者的毕生追求。吴征镒题写的这八个字正静静躺在植物研究所足球场边的一块清石上,而这八个字或许也恰恰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6月26日是吴征镒的追悼会,他的朋友、学生、同事从世界各地归来,共同悼念这位为植物研究贡献毕生精力的老人。在昆明市殡仪馆,2000余位社会各界人士为他送行。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秦光荣、李纪恒、仇和等云南省市领导前往昆明市殡仪馆为吴征镒送行。   “虽然吴老辞世,但是他对世界孜孜以求的追寻,对工作的严谨,还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作为学生要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难掩悲伤,作为吴征镒的第一批博士生,他认为凡人都有生老病死,但是吴征镒的精神是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终身财富。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资料室的一角,放置着研究者们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植物卡片,其中有3万多张是吴征镒亲自制作的。从1938年到1948年的10年间,他默默地抄录、整理了我国现代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等从国外带回的所有植物标本照片。这些卡片总重超过300公斤,为后来《中国植物志》的编写提供了基础性的依据。   在没有电脑和打印机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靠手抄完成,一张张巴掌大的卡片上,吴征镒用他的蝇头小楷清晰且认真地写下了每一株植物的拉丁学名、发表时间、文章名、发现者、标本号和模式标本照片。   作为一名教师,吴征镒经常向学生解释“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八个字的意义。他希望青年学生能抵挡住现代社会的浮躁风气,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但好像始终鲜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储存那么多的信息在大脑里。   1983年,吴征镒一行前往英国考察。在大英博物馆,英国工作人员希望中国植物学家能够帮忙鉴定一些植物标本。这其中大多是由清朝时期驻华的英国大使在中国采集,一直未被鉴定。   吴征镒用放大镜认真观察标本,随即说出了每一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它们的科、属、种、地理分布、曾经记录过的文献、资源开发的意义等。他超群的记忆力以及渊博的植物学知识,让英国人为这位东方学者竖起了大拇指。   历数中国的植物学家,吴征镒是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由他定名或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达到1766个,以他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学家彻底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人命名的历史。   他也因此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辞典”、“植物电脑”,可以尽数每一种植物的拉丁学名以及它们的科、属、种、地理分布等。   吴征镒共有兄弟五人,两位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两个弟弟一位是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另一位则是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1916年,吴家喜获老三,取名征镒。在书香门第里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非常喜爱植物,于孩提时代就开始阅读清代吴其浚写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日本的一些植物图鉴。他一边“看图识物”,一边也开始采集标本、对物识名,自此与植物结缘。   1937年,吴征镒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七七事变”后,他随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迁到昆明。红土高原的独特土壤、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深深吸引了他。1958年夏,已过而立之年的吴征镒决定举家迁往云南。许多人不理解当时在首都已有一番事业的他为何选择去偏远地区。吴征镒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希望能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植物学。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除了充分利用云南自然条件进行研究,他也为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建室以及云南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1958年,吴征镒向国家建议在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并提出在云南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具体方案。1999年,他又提出了建立国家“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设想。也正是得益于这些前瞻性概念方案的提出,直至今日,云南依然是我国可以欣赏到最多动植物的地区之一。   西双版纳是云南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也是吴征镒学术考察最频繁的地方。每逢雨季,泥泞的红土地总让这位平脚板的植物学家吃苦头、摔跟头。大家送他“摔跤冠军”的雅号,但吴征镒满不在乎,笑着说:“摔跤也好,有时摔跤还发现新种呢!”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