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图1 我国GDP增长率及总量变化趋势 1 什么是PM2.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 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 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 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最大的视距(极限能见度)为100—300km(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在实际的大气中由于颗粒物的存在,能见度一般远远低于这一数值:在极干净的大气中能见度可达30km以上;在城市污染大气中能见度可在5km左右甚至更低;在浓雾中能见度只有几米。在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是粒径为0.1-1.0微米的颗粒物通过对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在这一粒径范围的颗粒物中,含有so4-2的粒子和含有NO3-的粒子最易散射可见光。 吸收作用:PM2.5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碳黑(也称元素碳)和含有碳黑的颗粒物造成的。尽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碳黑仅占人为颗粒物排放量的0.2-1.0%和全部颗粒物排放量的0.2-1.0%,但其引起的消光效应却要高得多,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使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 一是要控制源头,不能在城市上风向建大气污染重的企业,要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二是要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治理,做到少排废气; 三是提倡使用天然气、水电、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少使用煤炭、重油和废料等污染重的燃料; 四是要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车流量,提高机动车辆污染排放标准; 五是要控制生活污染,餐饮油烟机要定时清洗,干洗机要封闭操作,通过洒水作业等方式防止建筑和道路扬尘; 六是要注意农业农村污染,不能露天烧秸秆和垃圾,少用农药和化肥,多种树。 防治PM2.5污染政府该做什么 企业是排污“大户”,要肩负起环保责任,及时公开污染排放情况,杜绝偷排漏排。要实行清洁生产,采取更为先进的废气处置工艺,注重节能减排,积极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做到生产过程中少排或者不排放废气。要注重研究开发绿色环保的产品,使生产的产品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体健康。 人人都是大气污染的受害者,人人都是大气污染的制造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方面要关注身边的大气环境,要敢于监督、揭发身边的违法排污行为;另一方面,更要身体力行,广泛参与到大气环境保护当中,注重节约能源和资源。比如多种树,多走路,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少开车,少使用塑料袋,少使用油性油漆,少食用烧烤、油炸食物等,形成人人关注PM2.5,人人参与空气污染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3 国内外有关PM2.5的研究情况 3.1 国外有关PM2.5的研究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PM2.5 研究,主要涉及PM2.5 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排放清单、排放特征谱、源解析以及PM2.5 对大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 美国加州地区是进行细微颗粒物研究最多的地方,研究表明:PM2.5 的浓度取决于源排放、化学变化以及气象条件、地理条件等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在某一地区,PM2.5 及其二次粒子的前体物的浓度主要受地区性和区域性的源排放与气象条件的影响;城区一次颗粒物(元素碳、有机碳)的浓度要高于周围农村地区,而二次颗粒物在地区性的空间分布上则相对均匀;PM2.5 的浓度具有周期性的日变化且随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PM2.5 与PM10的质量浓度比率通常在1/2---4/5之间,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就季节而言,这一比率在秋季要高于夏季。 3.2 国内有关PM2.5的研究 在我国,针对PM2.5 开展的研究甚少,尚未形成大规模、高层次的系统研究。少数城市进行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细微颗粒物的污染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只有个别点位、短期的监测,尚不能藉此对PM2.5 的污染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对PM2.5 的源排放特征进行的调查、研究更是缺乏。一些研究直接引用国外相同或相似污染源的排放数据,不能真正定量解析我国PM2.5 的来源。 3.3.2 燃烧后控制 通过不同技术途径使细颗粒物长大后采用传统除尘技术脱除 利用电场、声场、磁场等外场作用及在烟气中喷入少量化学团聚剂等措施增进细颗粒物间的有效碰撞接触,促进其碰撞团聚长大,以及利用过饱和水汽在细颗粒物表面核化凝结的凝并长大等。 结合现有污染物控制设备进行过程优化以及多场协同作用提高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 采用复合式除尘器、传统除尘器的改进;前者将不同的除尘机理有机结合,使它们共同作用以提高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其中多数复合除尘器(技术)是利用静电力作用,如电袋复合除尘器;后者主要通过改进传统除尘器的结构以提高其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如湿式静电除尘器。 3.5 存在的问题 虽国内外学者在燃烧源细颗粒物控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