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1 、鸟笼逻辑 ?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 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 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 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 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 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 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 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 鸟笼必定用于养鸟, 结婚必先置办新房, 社会必然分三六九等。 这种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然而,过犹不及,如果 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会成为一种刻板思维。鸟笼如果设计精巧,其实可以作 为观赏品;号称“裸婚”的先结婚后置房,已逐渐为 80 后所接受;在北欧诸国,由于贫富差距 极小,社会公平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不妨偶尔尝试突破鸟笼逻辑,进行发散思维,也许鸟笼之 外还有另外一片新天地。 ?? ? 鸟笼逻辑除了可以帮助推销员们推销小鸟和其他商品之外,如果 用之适当,还可以成为你生活的小帮手。如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要总是喋喋不休地跟他重复 读书的重要性。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摆放一些儿童读物,或许会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客人拜访的 时候,说上句“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那么羞红了脸的孩子肯定会在客人走后乖乖地端起书 本 ? ?????????????????????2 、破窗效应 ?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 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 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 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 ? ?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 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 ? ?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 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 ? ? 由来: ?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 (Philip?Zimbardo) 于 1969 年进行了一项 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 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 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 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 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 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 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 滋生、猖獗。 ?????????????????? ?3 、责任分散效应 ? ? ?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 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 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 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 ! 救命 ! 救命!”听到喊叫声, 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 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 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 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 应。 ? ? ?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 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 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 责任, 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 内疚感, 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 任很少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