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1月号第10辑
整理 fcs2002
1. “站前宰鸭”,这是何苦?
2. 可怕的不是准岳母要开的“奇葩证明”
3. 大型会议的红利,应具备分享性
4. 以检方在查作为扣留理由有违常理
5. 农民工实名制:好事还需好办
6. 为“应对寒流提前放假”点个赞
7. “身份证照拍32次”也是种改革提醒
8. 别对寒潮里的囤菜囤油大惊小怪
9. 罂粟壳依赖,暴露市井餐饮业的结构缺陷
10. 从“接同事被罚”说开去
11. “年票制存废”之争是对纠错机制的考验
12. 给领导“陪唱”的歌声是如何壮大的
13. “多部网剧下架”呼吁影视分级制度
14. “花钱买驾照”的不良心态从何而来
15. 存酒卡的“霸王条款”该改改了
16. 支持拼车回家不能语焉不详
17. “被逼婚率”是咋算出来的?
18. “80分过好年”是对教育改革的提醒
1. “站前宰鸭”,这是何苦?
作者:邓海建
火车站安检口,一名女子手持水果刀蹲在地上,眼前是一只被割开喉咙的鸭子,鲜血浸透地上铺开的报纸,在地面流淌……20日上午,发生在成都东客站乘客进站口的一幕,让来成都出差的外地乘客目瞪口呆。“为什么在公共场所杀鸭子,考虑过其他乘客的感受吗?”随后,有人将这一幕拍摄下来发到了网上。(1月20日四川新闻网)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你要乘火车,可能就回不了娘家。因为这个月10号开始,铁路部门的安检升级了。新的《铁路进站乘车禁止和限制携带物品的公告》第六条规定,活的动物除了导盲犬,都不能带上火车。
“站前宰鸭”,确实不雅,够血腥的。毕竟是公共场所,就像网友调侃的,“考虑过鸭子的感受了吗?”但如果不是采取此般变通之计,这鸭子就只能丢进垃圾桶了,上车前当众“借刀杀鸭”,看起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道理也很简单啊,一只鸭子,不像飞机安检前丢的一只打火机,不仅价钱不菲,还有乡情乡味在里面,丢了实在可惜。既然活的带不上去,只要时间允许,干脆一刀了事,虽然不雅观,却也符合规定了。
凡此种种,当然不足以对抗新规的正义。换言之,不能因为看到“站前宰鸭”,就组团去吐槽安检新规。毕竟,现在的火车,跟以前的绿皮车大不一样了,安全也好,卫生也罢,都在升级。比如鸡鸭鱼,随便活着上车,万一保管不当,估计味道也会让其他乘客受不了。何况,在禽流感等公共安全风险屡屡闪现的今天,“活动物”若大摇大摆上火车,确实隐患不小。不过,可以预言的是,类似成都女子现场在火车站杀鸭的怪事,估计以后还会不少——究竟有多少乘客,熟读并深谙新规的要求了呢?
于是,两个问题就来了:第一,关于这个不许带活动物的规定,充分尊重乘客的知情权了吗?相关部门如果仅仅是公布了事,而没有尽到信息告知的义务,结果大家都不知道这回事,带过来才发现上不了车——这,算给乘客添麻烦吗?第二,车站有没有相关的预案?比如人家带了,总不能让他丢了,想办法提供代为宰杀和快递业务,这是车站人性化服务的基本内容。因为规矩是铁路部门定的,乘客不小心带了活的动物,不能趁火打劫让其丢在自己家里,必须尽义务助其将私人物品运回去。这是协助的义务,因为乘客尽到了不污染公共环境的责任。
往前看,其实“站前宰鸭”的故事也不少。因为鸡鸭等动物禁止上车,也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但既然规矩越来越严格,要求越来越繁多,也得为乘客的权益与不便多着想。2016年春运马上就要开始了,铁路部门要少挨“板砖”,还是多动脑筋想想办法、真正便民利民些吧。(邓海建)
2. 可怕的不是准岳母要开的“奇葩证明”
作者:朱昌俊
近日,一位年轻人到福建泉州市安溪县公安局要开无犯罪记录证明,理由是准岳母要求“无犯罪记录”才同意女儿出嫁。但从去年8月22日起,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办公室就取消了18项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其中第14项,就是不给个人开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经办的民警小王坚持不能开,这个小伙只好忧郁地离开了。(1月20日《海峡都市报》)
时下但凡牵涉到“奇葩证明”,总能引发关注。此前诸多领域需要公民开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就被认为是“奇葩证明”。但这个新闻,严格上说,其实与“奇葩证明”无关,而只是关系到准岳母的“奇葩要求”,其顶多只能说是众多所谓准丈母娘对准女婿“奇葩要求中”的一项而已,不必将之与一些公共领域或制度中要求开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相提并论。
在相关部门明确要求不再开具“无犯罪记录”后,对“无犯罪记录”证明的适用其实也作出了明确的限定范围:无犯罪记录是公安机关内部掌握的情况,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政审、调查或企事业单位重要岗位人员任用需要了解的,应由需要单位派人持有效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