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阅读基础
【课程简介】
有人说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文献几乎都是文言文。经典,几乎就等于不能了解中国文化。
【知识链接】
【考纲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提出了“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分别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角度做了详尽说明。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中,文言文阅读主要涉及到第2和第3点,侧重对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命题规律】
题型比较稳定,命题思路比较成熟
除断句和翻译外,其他考点主要通过客观题型考查,当然也有省市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断句和翻译。(例:湖南卷断句,北京卷翻译)。试题设问形式为单选,一般都呈现为正误之选,虚词的考查通常每个选项涉及两组句子相同与不同的比较,其他考点每个选项都涉及一句。通观各省命题及近几年命题,每个考点的命制题型和考查思路基本一致,没有出现大的变化。
考点分布广泛,考纲要求的考点基本都会涉及到
有些考点采用单独设题考查,如实词、虚词、文本内容理解等,有些考点进行综合考查,如古今异义词、词类或用、特殊句式可能结合翻译或断句考查。有时相同考点会以不同形式考查,如实词、虚词既可以单独设题也可结合翻译断句考查。
考点有意识与课本学过的内容相联系
有些考点直接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句进行考查,(如实词、虚词)有些考点虽然凭借新文本进行考查,但基本用法是课内所学(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总之高考文言文阅读虽然取材于课外但其本质是课内的延伸和迁移。
【知识梳理】
一、实词
【例】
(一)思路:积累与推断相结合
(二)方法
1.推断法
①从造字法推断非常词词义
【例】
王(与玉有关):瑕、瑜、琉
反文:手执棍棒。
教(督责教导孩子学习,使之明通道理)
政(纠之使正)
皿:器皿。
监(通鉴,人用一盆水照自己)
益(一盆水满出来了)
月:即肉。
臆(即胸) 脱(肌肉削减)
行(彳):四通之路。
衢(四通之路) 循(顺着、沿着)
立刀:即刀。
制(修剪树枝)、刮(搜刮)
宝盖:房子。
宫(房屋)
客(房子+两个脚印即到来)
示:为祭台。
祝(一人跪于祭台前张口祷告)
祖(祭台+祭器)
四点底:为火之形。
烝(蒸煮时水汽蒸腾)
烈(火猛)
酉旁:酒坛子。
酷(酒味浓厚) 酸(醋)
斤旁:斧头。
新(砍柴) 斯(劈开)
②由已掌握的知识联想判断
【例】值母病笃笃:严重。
【分析】《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③借助成语俗语中意义推断
【例】躬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分析】根据成语:事必躬亲可知 躬:亲自。
【例】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分析】意料
⑤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确定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分析】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⑥语法分析而推断词性词义
【例】履苍莽中 履:鞋子
【分析】“履”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非名词“鞋子”
【例】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举兴起,发动。
考纲要求18个虚词需要掌握。注意几点:
对虚词的掌握程度可以有所区别
常用重要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乃、于、为、且、焉、因需要全面熟练掌握。其余虚词理解大致用法和义项。
1.掌握每个虚词的一般用法
2.对每个虚词的掌握要有层次
词性、用法、词义。许多考生积累虚词只记词义而不考虑词性和用法,这种习惯很有问题。因为有时意思完全一样的词语可能词性不同,如:与、以。此外虚词通常在比较中考查,如果考生对虚词的掌握具有层次感可以提高做题速度。
3.熟悉每个虚词用法义项下的例句
有时我们面对新语境可能一时难以准确说清意思,这时可以直接用学过的例句进行套用比对。
突破每个虚词的使用难点
而
A表并列关系:“而”前后内容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