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应用_培训课件.ppt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应用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结 中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温病学为明清时期渐成体系的中医新兴学派,故其理论与治法能够吸取传统众家之长,独具特色,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上述治法仅是从温病丰富治法中撷取的一小部分,其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值得我们大家进一步深入发掘,共同学习。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杨晋翔教授 大纲 温病学概述 脾胃概说 温病学与脾胃病的密切联系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温病学概述 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是以外感热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临床中医学科。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其理论核心。 温病学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 脾胃概说 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古人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和运化;其病理因素多系饥饱劳倦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的受纳、转输、传导等功能失调。泄泻、呕吐、胃脘痛、呃逆等为其常见病证。 温病学与脾胃病的密切联系 脾胃病的发病特点 脾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运化,一有壅滞,则易化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脾胃病患者多因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而少动;或压力过大,肝郁气滞,久则化火。 温病学与脾胃病的密切联系 温病学的辨证体系上来说: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一“横”一“纵”,对脾胃病的辨证施治具有指导意义。 卫气营血之“气分证”,其病位即在肺、胃、肠、脾等脏腑。 三焦辨证体系之“中焦”病候,主要是指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三经的病候。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温病的理论和治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在脾胃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温病之“清热泻火”、“分消走泄”、“通腑攻下”、“凉血散瘀”,及湿热证之治法,在脾胃病中颇多应用。 温病补法。强调:气虚宜清补元气;阴虚者不宜过用滋腻。 宣畅气机乃治温之常法。温病治疗十分重视“宣、清、透、散”,在脾胃病中十分值得借鉴。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主要有: 1 清热治法 2 通下治法 3 驱湿治法 4 养阴生津 5 宣畅气机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清热法:传统清热方法主要包括辛凉甘寒、苦辛清宣、苦寒直折,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清热理论,如提出了清营、凉血治法,并创立了清营汤、化斑汤等名方。脾胃病中常用清热法主要有: 1.1 清热泻火 1.2 清热通腑 1.3 清营凉血 1.4 温清并用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1 清热泻火 包括辛凉甘寒和苦寒清热,主要适用于无形热盛。症见:胃脘灼痛,胸膈烦闷,口干舌燥,烦渴引饮,甚至口舌糜烂,牙龈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代表方剂:白虎汤、清心凉膈散。 临床应用: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气分热盛者均可加减应用。 常用药物: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等。便秘可加:大黄、芒硝,阴伤可加:花粉、芦根。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2 清热通腑 适用于胃热而有滞,大便干结。辨证要点为:胃中灼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 代表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 临床应用:慢性浅表性胃炎、便秘、胃溃疡等胃热而有滞。 常用药物:大黄、黄芩、黄连,多加用香橼、枳壳、大腹皮加强通腹泄热之功;痰热加半夏、瓜蒌。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3 清营凉血 适用于热入营血,耗血动血。症见:吐血、呕血、便血,舌绛或紫绛。应采取凉血散血疗法。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临床应用: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常用药物:生地、赤芍、丹皮、三七粉、白芨、藕节炭、白头翁等。上焦热盛可加:黄芩、黄连;胃肠湿热或夹滞可加:木香、槟榔、黄连、黄柏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4 温清并用 适用于寒热错杂;或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症见:胃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或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 代表方剂:左金丸。 临床应用: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等常可加减应用。 常用药物:黄连、吴茱萸、良姜、黄芩、香附、陈皮、半夏等。临床可根据寒热轻重,调节黄连、吴茱萸的比例。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2. 通下治法:在《伤寒论》中即有诸多应用,温病学家在张仲景通下治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创立了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等有效方剂。适用于热结腑实、饮食积滞、瘀热互结等证。常用的通下之法有: 2.1 苦寒攻下 2.2 滋阴攻下 2.3 益气养阴攻下 2.4 导滞攻下 2.5 逐瘀攻下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2.1 苦寒攻下 即用苦寒之品攻下胃腑实热。此法适用于阳明腑实,邪实而正气未衰的情况。症见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