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凝血紊乱-临床-门剑龙200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ACCP-8: … “对于所有罹患冠状动脉疾病并接受CABG的患者,建议应用阿斯匹林(75~100mg/d)。建议术后应用阿斯匹林。” … “对于接受CABG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建议随后除阿斯匹林治疗外,应用氯吡格雷(75mg/d)9~12个月。” 问题是:CABG术后有抗血小板药物效果延迟的现象,部分患者在用药7~10天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监测时机? 在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监测的时机。 “EDTA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于门诊、急诊患者的发生率。临床不得不进行进一步的相关辅助检查,甚至引起临床误诊。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EDTA盐作为抗凝剂诱导血中血小板互相聚集和堆积现象。致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不能确认血小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偏低。 在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前提下,由免疫介导的在外周血中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冷抗体型),使血小板互相凝集现象。 这种EDTA诱导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出现卫星现象。 另外,血小板聚集现象也受到血液抗凝时间及室内温度,即抗凝时间越长,室内温度越低,血小板聚集现象越严重。 如对存在“EDTA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采集新鲜血标本,并在短时间内立即检测,则血小板聚集现象可暂不显著,血小板计数影响可不明显;一旦标本长时间放置,聚集现象会很严重,血小板计数会很低。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炎症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小板在体内的激活程度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心电图证实 PT 24.7 sec APTT 52.1 sec FIB 80 mg/dl D-dimer 3700 μg/L 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通常结果不符。 值班人员立即提醒临床医生。 血常规 WBC 8.6×109/L RBC 5.93×1012/L HGB 168 g/L PLT 86×109/L 结果很类似AMI 白细胞分类:暂无,另报 凝血试验的改变 D-dimer 5775 μg/L D-dimer 7591 μg/L D-dimer 9062 μg/L D-dimer 12954 μg/L PT 延长 APTT 延长 FIB 降低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由于视网膜对缺氧十分敏感,因此对于治疗而言,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和视网膜的功能。 建议在视力丧失后24小时内进行治疗。 与临床科室建立反馈机制: 如发现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立即反馈临床。包括: — 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 — D-二聚体水平增高 — 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 — 抗凝血酶缺陷 — 蛋白C和/或蛋白S缺陷 — 高水平的PAI-1 博士导师…周围吸烟…视力暂时丧失…心肌肥厚…阿司匹林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RVO) 视网膜静脉阻塞比动脉阻塞常见,阻塞可发生于中央主干或其分支,其中分支阻塞更为常见。 与动脉阻塞所产生的急性缺血状态相反,静脉阻塞的原因是阻塞后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眼底主要表现为视网膜静脉充血、淤滞、出血及水肿。 在中央静脉阻塞后,患者多不能恢复有用视力。 RVO病因与监测 抗凝血酶缺陷、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高水平的PAI-1、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酶原基因多态性或PAI-1基因多态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抗心磷脂抗体、因子Ⅴ 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等。 在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视网膜动脉变厚并导致对临近血管的压迫。动脉和静脉都被局限在一个区域内,血小板可能在这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RVO病因与监测 许多研究都表明RVO患者的血小板明显活化。RVO患者的血小板对于胶原诱导剂的反应比健康对照组更强,这对RVO患者血栓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RVO的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详尽的生化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如发现此类患者确定或疑似存在止凝血异常的疾病,强烈建议临床进行血栓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采用t-PA、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恢复具有肯定的效果,但注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 脓毒症与凝血紊乱 脓毒症-创伤…DIC。 创伤的DIC发生机制不同于脓毒症的DIC发生机制。 脓毒症患者的28天死亡率显著高于创伤患者。 ISTH对脓毒症并发DIC进行定义时,强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当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进一步炎症损伤或功能障碍,清除活化凝血因子的能力减弱,使微血栓形成并造成二次损伤和DIC加重。 而创伤后的DIC,则是血管损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医师访谈记录.pdf VIP
- Unit 4 School Life 第3-4课时Reading and Rriting 课件 中职高一学年英语高教版基础模块1.ppt
- 最新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doc VIP
- 医学临床三基(输血学)-输血免疫学基础(精选试题).pptx VIP
- 我们的大脑的教学课件.ppt VIP
- 洞察世间智慧:哲学伴随我成长课件.ppt VIP
- 超星网课《汽车之旅》超星尔雅答案2023章节测验答案.doc VIP
- 老年人继承法培训课件.pptx VIP
- 科学湘科版二年级上册全册课件.pptx
- 第7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