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陈叔宝亡国》《诗词五首》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docVIP

九年级语文《陈叔宝亡国》《诗词五首》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陈叔宝亡国》《诗词五首》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陈叔宝亡国》《诗词五首》人教四年制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陈叔宝亡国》《诗词五首》 二. 学习目标: 1. 自学课文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体会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1038—1040)初,中进士甲科,曾任并州(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通判。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神宗即位(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推行新政,他竭力反对,曾与安石在神宗帝前辩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主管兵事的官职),他力辞不就,上书说:“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不久又徙知许州,次年退居洛阳。凡居洛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死,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召他入京,主持国政。次年即元元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为相八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尚有《司马文正公集》《考古录》等。 司马光早在仁宗时期就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进呈英宗。英宗下令设局续修。神宗时始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完成于神宗元丰7年(1084年),历时19年。共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叙史上起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下迄后周周世宗显德6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还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此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后继之作多部,著名的有清毕沅编撰的《续资治通鉴》,全书220卷,为编年体的宋、辽、金、元史,取材比较完备。 三. 课文分析: 《资治通鉴》对陈叔宝亡国的经过记载得相当详细,课文只节录其中的一小部分。陈的灭亡是相当快的,从贺若弼引兵渡江到韩擒虎俘获陈后主不过用了20天光景。南朝的陈曾一度比较强大,它占有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经济上有一定的实力,军事上除地方武装外,仅保卫首都建康的部队就有10余万人,为什么隋军一发动进攻就出现了土崩瓦解的局面呢?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有陈军作战部署失宜、奸佞用事、人心涣散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则是陈后主的昏庸无能。国君昏庸,远骨鲠之臣而亲奸佞,则智者不得用其谋,忠者不得尽其力,大敌未至,群臣已作鸟兽散,如此焉能不亡?课文将这位亡国之君怯懦、昏庸、荒淫无耻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本文虽是节选,但首尾贯通,脉络清晰,有相对的完整性。全文共7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写隋军渡江后陈后主的应急措施。分两层:第一层(第1段)写隋军渡江。只用“某日,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一句来概述史实。广陵对岸就是京口(今江苏镇江),距陈的首都建康仅百余里,说明敌已兵临城下,形势危急。第二层(第2、3段)写陈后主的两条应急措施:一是“台内处分一以委施文庆”,二是“多出金帛赋诸军以充赏”。文章详写前一条,并指出其结果是“诸将凡有启请,率皆不行”(具体内容见“有关资料”之四),说明陈叔宝亡国完全是咎由自取。 第二部分(第4至7段),写陈后主亡国经过。分三层:第一层(第4段)写陈军在白土冈决战中彻底崩溃。白土冈决战是关系到陈的存亡的。当时由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萧摩诃分别统领的陈军主力都集中在这个阵地上,“诸军南北亘二十里,首尾进退不相知”,无法协调作战。贺若弼从中间部分突破,使陈军“骑卒乱溃,不可复止”。隋军的这一胜利为进入建康铺平了道路。第二层(第5、6段)写隋军进入建康,陈文武百司逃遁的情形。先分写任忠辞后主而后降隋和朱雀航守军的溃散,然后总写一笔:“于是城内文武百司皆遁。”最后点出袁宪和江总所在,用以过渡到下一层。第三层(第7段)写陈后主被俘。文章以袁宪的建策和后主的“投井”之计作鲜明对照,又以袁宪“苦谏”和夏侯公韵“以身蔽井”从侧面进行烘托,表现后主投井决心之大。但结果却出人意外,当他被隋军士拉了出来,“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亡国的悲剧却以喜剧形式收尾,这是发人深省的。 四. 艺术特色: 叙史作品十分重视历史细节的描述。典型的历史细节不仅能鲜明地再现历史生活的图景,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而且跟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表现历史人物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施文庆进谗,只有“此辈怏怏,素不伏官,迫此事机,那可专信”16个字,就活画出一个佞臣的嘴脸:他妒贤害能,只知“自取身荣”而“不存国计”,在紧要的关头挑拨君臣关系。又如任忠对后主说的“官好住,臣无所用力矣”,实际上是暗示大势已去,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这个细节反映出当时陈的文武百官的普遍心态,

文档评论(0)

ted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