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XJS-62高炉本体全冷却技术攻关(总结)
高炉本体全冷却技术攻关总结
制铁公司高炉经过大修改造后,高炉本体的冷却方式较一代炉役冷却设施做了较大的改进,包括炉底由风冷改为水冷,炉腹、炉腰与炉身下部共设计4段铜冷却壁,炉身中部、上部共采用6段球墨铸铁冷却壁,水冷炉喉钢砖下采用1段光面倒C冷却壁,炉底炉缸部位采用5段(包括风口段) 光面铸铁冷却壁,实现了本体冷却壁全覆盖,一冷到顶的冷却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可靠的实现对高炉本体,特别是四层铜冷却壁进行检测分析,一代炉役的检测方式及手段,形成的系统的统计参数已经不适应新的炉型结构,需结合冷却壁本体测温、炉顶十字测温、炉顶红外摄像仪、炉身静压测量等新的检测仪表,进行新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摸索出一系列满足高炉冷却条件的参数,完善并制定新的冷却制度,并及时根据数据变化进行调整,确保炉况的顺行。
一、调节循环水量,提高冷却强度
2009年12月25日开炉后,炉况顺行良好,随着冶炼强度的不断增加,生产能力已经超过设计能力,2010年2月,平均产量达到2627.16吨,利用系数达到3.50t/d.m3,2010年4月,平均产量达到2711.86吨,利用系数达到3.62t/d.m3,2010年5月,平均产量达到2822.04吨,利用系数达到3.76t/d.m3,炉体各水系统的参数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生产条件,本体水温差平均都在4-5℃左右,考虑水温差较高,在厂部领导、技术科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将软水流量由2200提高到2400m3/h,软水压力由0.6Mpa,提高到0.65 Mpa,由于循环水量的增加,高炉本体的冷却强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本体水温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本体水温差平均都在3.5℃以下。
二、铜冷却壁的应用分析
与传统的铸铁水冷却壁相比,铜冷却壁具有一些能明显延长本身及整座炉子使用寿命的重大优点。这些优点包括能在其热面形成一层稳定而坚固的粘附层,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例如通过其的热流比较小,热面的最高温度比较低,没有较大的温度波动等,因此能避免在壁体上产生裂纹。
1、有效大幅度地提高了高炉寿命。
2、相应部位不用砌筑高级耐火砖,只喷50mm厚的不定型耐火材料,可节省投资。
3、铜冷却壁厚度可减薄到90~120mm,扩大了炉容。
4、我高炉的铜冷却壁应用强化了冷却,承受了铸铁冷却壁所不具备的极限热流强度与热冲击。
5、由于其高导热能力、高抗热冲击的性能,使得本体工作均匀稳定,表面温度低平均为(48±2℃)。
6、易于形成均匀稳定的渣皮,即使渣皮脱落,也可在较短时间(15-20min)内又重新形成渣皮。
7、由于渣皮的稳定,强化冶炼时热损失较小。
铜冷却壁的应用创造了合理冶炼炉型,对生产操作方针进行技术攻关优化具有实用性,现高炉平均日产量超过了设计水平,冷却壁水温差有效的控制在4.0℃以内,实现了高炉长寿的冶炼目的。
二、调整布料矩阵,适当发展边缘
由于制铁公司高炉没有分段冷却,在提高冷却强度之后,整体水温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我们忽视了铜冷却壁冷却强度比铸铁冷却强度要大得多的一个现实,铜冷却壁安装在高炉本体的炉身下部及炉腰位置,此处正处于软融带与滴落带的交汇部位,高温状态的渣铁在铜冷却壁表面形成渣皮,也由于冷却强度大,很容易形成炉墙下部粘结,特别是进入2月下旬开始,炉身下部出现粘结较严重的现象,炉况开始出现频繁的难行,产量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有很大程度的下滑,通过炉顶红外摄像仪观测,炉顶中心煤气流非常旺盛,而边缘几乎看不到煤气流,厂部组织作业区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在没有分段冷却的条件下,我们只能依靠布料制度来调整煤气流分布,通过煤气流的冲刷,消除粘结,3月下旬,我们将布料矩阵由α矿303283263242α焦2932722552232211,逐步调整为α矿29.5327.5325.5323.52α焦31.5328.5226.5224.5222.51,由发展中心调整为以边缘气流为主的两股煤气流,炉况始终保持顺行。
随着装料制度的调整,特别是边缘气流的发展,本体冷却壁温度由平均50℃,上升到65℃,水温差上升到5℃。
三、再次调整冷却水量,兼顾铜冷却壁与两股气流。
由于循环水量在中心气流发展时,已经满足冷却要求,在发展边缘时,却并不满足冷却要求,随着冶炼强度的增加,又无法单独给铜冷却壁供水,发展边缘气流也是必然趋势,进入7月份,我们通过进一步调整装料制度来控制理想的煤气流,从炉顶红外摄像仪观测,形成了“一点一环”的两股煤气流,高炉本体水温差也有效的控制在4.5℃左右,考虑水温差仍然较高,在厂部领导、技术科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再次将软水流量由2400提高到2500m3/h,软水压力由0.65Mpa,提高到0.68 Mpa,由于循环水量的增加,高炉本体的冷却强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本体水温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本体水温差平均都在3.5℃以下。
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