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绪论(2009年下半年版)
绪 论 Introduction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外感病)《金匮要略》(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4.《神农本草经》内经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又为一般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书籍称“经”。《经典释文》:“经者,常也,法也,经也,由也”“内经” 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它所论述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法则,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必须掌握的内容,故称之为“经”《灵枢》与《素问》同是内经的组成部分治疗上《内经》重视针灸疗法,用了大量篇幅阐明经络、俞穴、针刺工具,取穴原则,针刺手法等,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内经》全书412 个针灸处方《难经》《难经》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 与《黄帝内经》并称“内难”, 相传为秦越人所撰。“难”, 即问难之义,所以又称《八十一问》。 难经的学术特色:命门、元气、三焦、寸口诊脉法、奇经八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书凡三卷,载药365 种,法365度,一度一日,以成一岁。其中收集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 种。以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有毒无毒总括药物的性能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李 杲(东垣)—补土派金元四大家?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伤寒论》载方113首,有96首与入脾胃大肠经的药相伍,共用药80余味,有48味药入脾胃大肠经,充分体现了仲景在方药的配合和运用上,重点顾护脾胃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辨证论治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 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辨证论治1957年2月任应秋先生首先对“辨证论治”进行定义:“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依据机体病理变化的若干证候群,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而确定其治疗,因为它认为构成证候的证候群,就是病理机转的具体征象,而证候就是病理机转征象的总和,也就是对疾病总的观察和认识,根据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进行治疗,便是辨证论治。”“中医的证候决不同于西医的症状,中医的证候,完全是施治用药的标准,而西医的症状,不过是描写病人的异常状态,殊非诊断治疗上的关键。”(任应秋,《中医病理学概论》,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任氏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注意于生体病变的全身证候,务使生体的生活机能恢复其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要把病体整个病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