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doc
“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
传统模式的音乐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育,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日积月累,这种重概念、重技巧、轻感受、轻审美的教育思想,使学生离美好的音乐越来越远。一期教改驱使一线教师重新思考、整理,并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几年来,徐汇区中学音乐教师们在区音乐教研员钱熹媛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定期观摩研讨课,大大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结合二期教改行动纲领和我在音乐课上进行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尝试,谈一谈我的几点体会:一、 开放人际空间nbsp; “秧田型”的座位组合是从古时私塾延续下来的最传统的教学人际空间,它是为教师的“一言堂”创设的,教师高高在上,造成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学生之间的交流则由于空间位置的限制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作了佷多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需要,把不同兴趣、特长、能力的学生按“u ”或“o ”字型组合成四到六组,并由同学选择一位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同伴担任组长(这样的组合甚至可以由课内延续到课外),以便于把个人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等多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合作式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与此同时,教师的身份也变得更加丰富,时而是师者,时而是听众,时而是同伴,时而又是参谋、主持……多重的身份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形成了宽松的教学氛围,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个性也得到发展。二、 开放学科空间 语文教师只教语文,历史教师只教历史,而音乐教师就只能教学生们唱唱do、re、mi,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规矩,可是一个真正优秀的音乐教师,他能让学生从音乐中获得不仅仅只是音乐的知识和享受,因为音乐有时更象是一扇窗口,从中我们可以探究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饱览名山大川、风俗人情,明辨人间美丑、人性善恶。初听浙江民歌《李有松》时,高一年级的同学们都觉得这首民歌单调、乏味、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美感,于是我一改平时与同学们探讨式的口气,很权威地强调:“美”并不是绝对的,这首山歌美就美在它质朴的旋律,那看似反反复复、啰啰嗦嗦的音高组合雕塑般地凸现出一个老封建、老顽固喋喋不休的形象。同学们听后无不点头称是,欣然接受,再听时,便能从音乐旋律的发展和刻划人物的需要等多角度的去欣赏作品、感受音乐。最后,我还设问:通过欣赏《李有松》,同学们还有没有音乐之外的收获?同学们的回答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可笑,但都值得鼓励。课后小节时,我会告诉他们:音乐不是孤立的,它不可能游移在时代之外,《李有松》也一样,从它身上,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婚恋观念——从包办婚姻到反抗包办婚姻。在讲授《二十世纪音乐的变革与创新》这一课时,我与同学们首先用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古诺的《圣母颂》及陈钢、何占豪的《梁祝》等乐曲来回顾二十世纪之前延续了几百年的音乐创作的基本手法,然后我又用了一个设问把同学们的思维带到与音乐相关的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当历史跨入二十世纪的时候,音乐的创作手法确实发生了变革与创新。但这一变革与创新为何没有发生在二十世纪之前而恰恰发生在二十世纪之初呢?这样的问题确实让学生更深地关注与音乐相关的历史背景。如此这般的日积月累,同学们不仅欣赏了音乐,更欣赏了音乐以外的风景:江南小调中有小桥流水的风韵,京韵大鼓中有皇城根儿的气派;《阳关三叠》唱尽古人离别的愁绪,《黄河大合唱》尽泻国人抗日的激情;德彪西的《月光》虚实相间,和声色彩瞬息万变,与印象派的绘画一脉相承,贝多芬《庄严弥撒》庄严神圣,高耸入云的合唱声中透着哥特式的建筑美;我们随着门德尔松去饱览《芬格尔山洞》的奇景,我们跟着斯美塔那去领略《伏尔塔瓦河》的神韵;我们“敲”着《阿姐鼓》感受西藏高原的圣洁,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如此听音赏乐,上通下达,点面结合,大千世界无不在音乐中显现,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使各相关的人文学科得以融会贯通。这样的音乐课,无论对教师或学生都是挑战,但更是享受与收益。三、 开放欣赏空间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更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一首乐曲,不同的表演形式,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和声配器,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有意识的去选择多版本的表现手法差异较大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去比较、去品评、去发现。民歌《绣荷包》在传统意识中只能用民族唱法去演绎,“千人一嗓”,美则美矣,多听了未免乏味,并且给同学们一种错觉:它只能用这样的音色来演唱,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有别的了。可“黑鸭子”三重唱组却用通俗唱法去表现,清淡的和声衬托着那轻柔沙哑的嗓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少女羞涩的初恋情怀。乍一听,不光是学生,连我的心头都掠过一阵惊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