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真题.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经典真题

真题再练 1.(十二校联考第二次)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6分 答:、、(2)同样是问政,孔子为什么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 “慎独”的。《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 “慎独”上下工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 “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里,把 “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 “美德”。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作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的例子。 答:(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 “慎独”的现实意义。 答: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 “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 “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朱熹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 答:(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 (2)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选择了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