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二章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哲第二章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价值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体通过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不仅创造出客体价值,而且主体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 (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运用一定的实践手段,将实践方案变为实际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对实践活动加以调控。 4.实践结果的检验。 光的本性之争 关于光的本性问题,在历史上争论了几百年。 开始时,牛顿一派为了把“波动说”压下去,就极力宣传牛顿的“微粒说”,由于采用了以势压人的办法,终于把主张“波动说”的人压了下去。结果使18世纪的光学很少有什么进展。 但真理是压不下去的。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通过光的干涉实验,又重新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他声称:“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科学的进步。”杨氏的实验重新引起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论战。光的“微粒说”的拥护者法国人马吕斯用光的偏振实验来证明光不是纵波;光的“波动说”的拥护者用横波的理论代替了纵波的假说,在争论中占了上风。特别是斐索和付科的实验,为“波动说”战胜“微粒说”取得稳固的地位,提供了基本的证据。他们比较精确地测定了光在各种不同媒质中的速度,表明光在水中比空气中走得慢,而且其比值等于水和空气的折射率之比,这个实验结果同“波动说”的预言一致,同“微粒说”的预言矛盾。后来,麦克斯韦又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更使“波动说”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此, “波动说”冲垮了牛顿的权威,似乎获得了全胜。 但又是实践引出了理论的风波,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1887年,光电感应的实验使“波动说”遇到了困难,它不能对实验做出圆满的解释。于是新的“粒子说”又抬头了。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说”,指出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X光射线实验等表明光具有粒子性。实践证明,光量子理论以及稍后建立的量子电动力学,把早先对光的两种学说在更高一级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比较好地揭示了光的本质,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质揭示过程说明了什么? 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钓久知鱼性,樵多知树名” 辨析: “读有字的书,不如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 “能力是天生的”。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通过认识的高级形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出来。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则对实践具有阻碍或延缓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1.主张“行先于知,由行致知”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2.触及了知的检验标准,主张“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3.重视知对行的能动作用,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4.认识到知与行相互促进的关系,主张“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案例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青年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一前322),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 蜡块说是古希

文档评论(0)

mv2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