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安國民小學六年級ㄉ社會報告 製作學生: 班許惟傑 同學 指導老師: 吳涵芸 老師 班級:十一 班 座號: 11 號 1.目錄 2.前言 3.圖片 4.德丹戰爭 5.普奧戰爭 6.普法戰爭 7.登基 8.總結 9. 8 1~~ 8 8 6~~ . @.@ 俾斯麥,又被稱為鐵血宰相,因他曾在議會中聲言統一必須依靠鐵與血,並不是依靠公民投票.然而,統一確是如俾斯麥所言—————透過三場戰爭去達成.德意志帝國成立後,俾斯麥施行了各種政策令內外也安定下來,使德國在穩定的環境中得到發展.俾斯麥當上首相職位達28年之久,但由於得不到新德皇威廉二世的信任,令這名領航員在晚年黯然離開政壇,返回農庄.這一傳奇的一生,不但令歐洲起了重大的變化,亦令世界的權力均衡重新定位,為世界歷史翻開新的一頁。帥哥 =.= @.@!?↓ 三場統一戰爭 10月8日就職後,俾斯麥在預算委員會中發表經典的「鐵」和「血」演說。 德意志的統一全靠三場的對外戰爭――德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這幾場戰爭都是「自上而下」的帝國戰爭。 德丹戰爭 德丹戰爭的爆發全因丹麥以南、普國以北,普丹接壤處的兩個省,什列斯威及好斯敦。這兩省份 約7000平方公里,面臨基爾港,極具政治及經濟的價值。什列斯威與丹麥的關係較為密 切,而好斯敦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條約規定,屬於德意志邦聯。德丹戰爭前,俾斯麥清楚明白國際形勢,對丹麥進行戰爭根本不會有其他列強干 預。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被歐洲列強孤立;加上普國在1863年協助俄國鎮壓波 蘭 革命。英國在1822年採取光榮孤立,無意干涉歐洲大陸事務。法國在當時正忙於墨西 哥的軍事行動。最後,只剩下奧地利。 俾斯 麥干預這場爭端,是因為他當上首相一職後,反對聲音不絕,官廷的反對的聲音就更為 巨大,於是他希望透過這場戰爭來轉移人民的視線,將反對轉為支持。第二,他希望 試驗新組成的普魯士軍隊。第三,他希望透過這次與奧國聯軍攻打丹麥,從而窺探其 實力。 1861年1月普、奧組成聯軍,迅速以五萬七千名士兵投入戰場,攻陷好斯敦,2月佔領什列斯威。3個月後,丹麥投降。 1864年10月30日簽訂《維也納條約》,條約規定丹麥放棄什列斯威及好斯敦兩個省份。1865年8月14日普、奧達成《哥斯坦協議》,什列斯威由普魯士統治,好斯敦則歸奧地利。 對奧地利而言,這次勝利的得益並不多,只得到好斯敦。好斯敦不但地方細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既是一個包袱,也是一條導火線。 俾斯麥清楚明白令德意志統一,實踐「小德意志」方案,必須將奧地利的勢力趕出德意志地區。於是,他設法孤立奧地利,令她處於孤立無援的境況後,再尋找籍口去發動戰爭。 為了孤立奧地利,俾斯麥應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英國則仍然採取光榮孤立的政策。俾斯麥也於1865年10月在比亞里茨與拿破崙三世會晤,俾斯麥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劃入法國版圖,以此作為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另外,法王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未必獲勝,勝方可能是奧地利,因此,保持中立只是個「空頭人情」。俾斯麥並無忽略意大利,他並無把意大利看成敵人,反而視之為幫手,1866年4月8日,兩國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意大利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奧地利把威尼西亞歸還予意大利,才可與奧講和。 俾斯麥在外積極孤立奧國時,亦考慮到國內的情況。人民對於俾斯麥將好斯敦「贈與」奧國感到極大的不滿,更有人認為俾斯麥是賣國賊,甚至被人暗殺,幸好並未傷及要害。另一方面,國王雖然支持進行戰爭,但議會卻反對。國王再一次踐踏憲法,強行解散國會。軍隊亦制定出周密的作戰計劃,各種物質上的準備也全部完成。 最後,只要等待一條導火線。 《哥斯坦協議》是由俾斯麥與奧國公使簽訂的。然而,奧王對此並不滿意,要求將兩個省份,什列斯威及好斯敦納入德意志邦聯內,但遭到俾斯麥的拒絕,他認為這項建議是違反了《哥斯坦協議》。 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於1866年6月宣戰。基於攻守同盟條約,意大利亦加入普奧戰爭。 普魯士軍隊首先要對付的不是奧地利,而是德意志南部大大小小的邦國,她們認為奧地利勝利的可能較大,所以支持奧地利。只有北方幾個小的邦國支持普魯士。俾斯麥於是向自己為敵的各邦發出最後通牒通牒被拒絕後,普軍征服了各邦,並向奧地利推進。1866年7月3日23.8萬奧軍與29.1萬普軍在薩多瓦大會戰,雙方激戰至重要時刻,普魯士王子帶兵趕到,奧軍慘敗。 自薩多瓦戰役後,普軍捷捷勝利,國王威廉一世及總參謀長毛奇主張乘勝追擊,但俾斯麥堅持結束戰爭。俾斯麥明白在這場戰爭的勝利中,已得到他們所需的——把奧地利的勢力趕出德意志。如繼續向奧進迫,只會令奧國移向支持法國,令普魯士兩面受敵,圓滑地與奧講和,便可避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