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荔枝图序》 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荔枝图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比喻进行描绘。 2.体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养成细致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语言知识。 2.把握文章层次和说明顺序、状物特点。 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也不是很难懂,教师的讲授重点主要在带领学生疏通文字和理情文章说明顺序、借鉴状物特点方面。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故事导入: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诗文导入: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 写作背景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中唐时期。29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土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其后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他提出“文学合为时而著”的进步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并正音。 帷wéi 葡萄pú táo 枇杷pí pá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 lào 2.重点字释义。 帷盖:车篷的帷幕。 华:花。 荣:开花。 实:果实。 果:颗粒。 缯:绸。 绡:生丝的织物。 瓤:果肉。 莹白:洁白。 醴:甜酒。 3.重点句子释义。 (1)大略如彼:大体上像那些东西。 (2)命工吏图而书之:让画工绘了图,题上字。 (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目的是为了没有见过荔枝,和见过荔枝可是不是在采下后三天之内见到的人们而写。 4.逐句翻译。 (1)荔枝生巴、峡间:荔枝生长在长江三峡与大巴山之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树的形状团团的像车篷的帷幕。 (3)叶如桂,冬青:叶子像桂树叶,冬天也绿。 (4)华如桔,春荣:花朵像桔树花,春天开。 (5)实如丹,夏熟:果实红色,夏天成熟。 (6)果如葡萄:颗粒像葡萄。 (7)核如枇杷:果核像枇杷。 (8)壳如红缯:果皮像红绸。 (9)膜如紫绡:内膜像紫缎。 (10)瓤肉莹白如冰雪:内瓤洁白像冰雪。 (11)浆液甘酸如醴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 (1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1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如果离开树枝,一天就变了颜色。 (14)二日而香变:二天就失去了香味。 (15)三日而味变:三天就变了滋味。 (16)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四五天以后色香味都失去了。 (17)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 (18)命工吏图而书之:命令画工绘了图,题了字。 (19)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5.分析课文。 短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荔枝生巴、峡间……其实过之。” 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产地,树的形状、叶子、花、果、果实的颜色、果簇的形状、果核、果壳、内膜、瓤肉、浆液。 第二层:“若离本枝……色香味尽去矣。” 说明了荔枝不易久藏的特点。 第三层:“元和十五年……者云” 交代了做序的缘由。 6.讨论:本文状物的有何特点? 第一,层次清晰。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

文档评论(0)

omgr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