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病人的护理预案.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肺脑复苏病人的护理 张 第1节 概述 复苏: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或称心肺脑复苏(CPCR)。 一、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1.意外事故 以创伤最为常见 2.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是成人猝死的主要原因 3.麻醉及手术意外、心导管检查 4.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严重紊乱 5.药物中毒或过敏 二、心跳、呼吸骤停的类型 心跳骤停可分为三种类型: 1.心室纤颤,简称室颤 2.心脏停搏,又称心脏静止。 3.心电-机械分离 上述3种类型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病理特点相同:心脏丧失有效的泵血功能,血液循环停止。 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骤停后4~6分钟内,机体生命器官的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尚有恢复的可能。 三、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 1.意识突然消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颈动脉 3.呼吸动作消失 :“一听二看三感觉” 4.其他: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反射消失、面色苍白或紫绀等体征。 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依据:意识突然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动作消失。 注意:切不可因反复测量血压、听心音、观察瞳孔变化、作心电图检查等而延误抢救时机。 第2节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CPCR)分三期: 1. 初期复苏:又称现场急救、基础生命支持(BLS) 2. 二期复苏:又称药物及器械复苏、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3. 后期复苏:即脑复苏和复苏后处理、延续(持续)生命支持(PLS) 一、初期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 目的: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 主要措施:心肺复苏(CPR)——对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就地采取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初期复苏ABC三步骤: A. 开放气道(airway) B. 是人工呼吸(breathing) C. 是人工循环(circulation) A--开放气道 维持气道通畅是复苏的首要步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1. 松解病人的衣领及裤带,清除口鼻异物、分泌物; 2. 打开气道。 仰头举颏法 仰头抬颈法 托下颌法 B--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是最简单、及时、有效的人工呼吸法。先连续吹气2次,然后以10-12次/分的频率均匀吹气。成人每次吹气量500~600mL,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 2.口对鼻或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3.口咽通气管的应用。 口对口人工呼吸 C--人工循环 1.胸外心脏按压 现场抢救最实用有效的方法。 (1)病人体位:仰卧于硬质平板上,下肢稍抬高。 (2)按压部位:胸骨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或胸骨切迹上2横指处)。小儿于胸骨中点处。 (3)按压方法: 次数:连续30次 频率:100次/分 力量:成人胸骨下陷4~5cm 姿势:两手手指交叉互扣,指尖翘起;掌根不抬离胸壁,两臂伸直,上身前倾,垂直下压。 (4)按压有效标志:能触摸到大动脉的搏动。 胸外心脏按压 2. 胸内心脏按压 胸部严重创伤(如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等)、胸廓畸形、胸腹部手术中等病人心跳骤停时,由于不能作胸外心脏按压,需紧急切开胸壁,将手伸入胸腔直接挤压心脏,挤压频率以60次/分左右为宜。 (四)注意事项 有呼吸而无心跳,单独进行人工循环;有心跳而无呼吸,单独进行人工呼吸;呼吸心跳均停止的,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同时进行。 成人按压/通气比30:2。儿童复苏单人操作30:2,双人操作15:2。 操作用力要规律、均匀、适度,以免引起肋骨或胸骨骨折、血胸、气胸等并发症。 复苏操作不可轻易间断,在初期复苏的同时,尽早使用机械人工呼吸、复苏药物,及时实施脑复苏措施,给予进一步和延续生命支持。 (五)复苏有效的标志 大动脉出现搏动 收缩压在60mmHg以上 瞳孔由大变小 紫绀减退 自主呼吸恢复 二、二期复苏--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进一步呼吸支持 1.简易气囊呼吸器 2.人工呼吸机 (三)复苏药物的应用 1.用药目的: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治心律失常;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防治脑水肿。 2.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首选的给药途径。应及早建立静脉通路。中心静脉置管或肘静脉以上穿刺是主

文档评论(0)

123****66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