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钢琴曲《春舞》的演奏处理研究
【摘 要】《春舞》是著名作曲家孙以强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在简要论述《春舞》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并结合自己的演奏经验,全面总结了《春舞》的演奏处理方式,由此深化我们对于钢琴曲《春舞》艺术特征的认识,并为将来训练和表演此钢琴作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钢琴曲 《春舞》 创作背景 曲式结构 演奏处理
钢琴曲《春舞》的创作背景
上世纪40年代,孙以强出生于上海,5岁开始学琴,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李翠贞,开始系统学习传统音乐知识,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后任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钢琴演奏员。1980年,孙以强先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钢琴硕士学位,并研修完了获得博士学位所要求的必修科目。上世纪80年代,应钢琴作曲家刘诗昆之邀,孙以强先生在金秋时节来到新疆采风,在硕果累累的葡萄园里看到年轻人踏着晨雾,由此触发创作灵感,创作出带对比及再现的复三部曲式钢琴曲作品《春舞》。该钢琴曲作品采用新疆手鼓舞的节奏元素和托卡塔式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年轻人背着箩筐、满载葡萄、载歌载舞时欢快愉悦的情境氛围,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和民族音乐特色。
钢琴曲《春舞》的曲式结构
1.引子
钢琴曲《春舞》的引子部分主要包括1至18小节的内容,由四个乐句构成。起句为1至5小节,主要是从主音D开始级进上行,音阶式的旋律走向与左手主音下行的反向进行相互配合,随后采用和弦的方式在低音区和高音区重复了问句语气,3至4小节从主到下属的和弦连接呈现出悠远、绵延的音质效果,而第5小节高八度波音奏出的下属和弦使音质变得更加清澈、嘹亮。随后,孙以强先生在6至10小节中采用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和五、六度的双音和弦从高音区扑面而来,而第8小节则模仿维族民间乐器弹拨尔、热瓦甫拨弦时的音质效果形成独特的颤音。8至10小节的从主到下属的和弦连接及高八度的和弦波音演奏方式犹如对前面提问的不正确回答,随后在11至15小节问句重复出现,并加紧了左手的声部,从而大大加强了疑问的效果,使16至18小节的答句以维族手鼓的典型切分节奏出现,使最终的回答变得十分肯定,结尾部分又从D大调平稳地过渡至d小调。
2.呈示部
《春舞》的呈示部主要包括19至73小节,由a、b、a1三段体曲式所构成,并以2/4拍为主。19至37小节为建立在d小调基础之上的第一乐段,其中,21至29小节是从d小调中音区开始的主部主题乐句,在逐步向上模进过程中,逐渐达到最高点D音,随后再开始逐渐向下模进,从而形成了一个抛物线式的八度以内的起伏,淋漓尽致地彰显了维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30至37小节是主题乐句的变化再现,但旋律保持一致,尤其是通过托卡塔式技法,既拓展了其音域范围,丰富了其音乐形象,同时也保持其欢快愉悦的情感风格等。随后,38至53小节为第二乐段,开始进入平行D大调,呈现出开阔舒展的音乐情感特征。其中,38至41小节转变为三声部,保持着前期切分的节奏,增强了其音乐作品中舞蹈艺术的形象特征。第42小节融入了整齐的双手和弦合奏,表现出舒畅、豪放的音质效果,随后的46至53小节为重复乐句,从右手内声部的单音对句到左手内声部流动的级进式音阶,再到42至45小节的加花变奏,以及最后的高音区八度再现,充分展现了葡萄园大丰收时的情景。
3.展开部
《春舞》的展开部主要包括74至175小节,由三个乐段构成,从而把整首音乐推向高潮。74至113小节为第一乐段,通过pp力度使bB大调主三和弦空五度双音呈现出愈来愈密的节奏特征,散发出清脆、悦耳的音质效果。77至84小节为副部主题,从主音bB开始逐渐上行级进,旋律以不断重复的连跳音型为主,随后进入低音区的模进,由此形成前后呼应的曲式结构,犹如奔马在草原上驰骋时厚重的马蹄声。接下来的93至101小节通过变奏的方式再次出现副部主题,其中融入了主和弦降VI级bG音,由此表现出浓厚的维族民间音乐特征。102至109小节使其旋律仍然逐渐偏离bb小调,随后同一个附加音和弦出现在104和108小节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维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时的情景。
4.再现部
176至206小节为呈示部的变化再现部,音乐从d小调自然地过渡至D大调,呈现出明朗化的音质效果。179至186小节的旋律在低音区上进行表现,暗示了维族民众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开始放松身心,进行休息;随后的187至195小节运用变换织体和音区的方式作为主题变奏,呈现三声部旋律,在高音区范围内融入加花呼应,而195至203小节则逐渐过渡至低音区,其中左手掌握的两个声部与旋律呈现出一个独特的双句重复效果,而最后的#C导音则暗示了《春舞》中接下来的音乐形象将发生改变。
5.尾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