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探微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这两句诗是中国千千万万古代女性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女性都处在从属的位置,身份卑微,没有话语权。这一点,从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自妇女解放运动之后,女性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权益得到相应的维护,女性意识亦逐渐觉醒,在家庭观、爱情观上发生了转变,这些从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可窥知一二。下面我们共同来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中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   一、旧女性形象   身不由己,惨遭抛弃的女子――《诗经?氓》的主人公。《氓》一诗中有女主人公对甜蜜恋爱的回忆,有被丈夫遗弃的痛苦,有对氓的负心的怨恨,更有对青年女子的劝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主人公指出,这场满是悲剧的婚姻自己并无过错,是氓的反复无常造成了这一状况。   善良本分、命途多舛的祥林嫂――鲁迅《祝福》的主人公。有人总结说,祥林嫂作为一个女性,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可怜之人。她在万物勃发的春天没了丈夫,她在春天将近结束之时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又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祥林嫂善良守本、质朴勤劳,是一个纯良克己的女人,这样的女性本可安享幸福,可她的结局让人不忍卒读。   精明能干、时运不济的探春――曹雪芹《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曾说过一句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立出一番事业来。”而正因为她是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之下,纵使才华横溢,亦是惘然。“原应叹息”之意曹雪芹早就将之隐含在“元迎探惜”四春的名字之中了。探春的一生就是“一声叹息”,可赞她处事果敢、爱憎分明,可叹她遭遇凄惨。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女性的悲剧呢?《氓》中女子被弃的悲剧源自男尊女卑的社会。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弃妻休妻,而且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被默认的合乎准则的行为,女子却需从一而终,遵从所谓的“节烈观”。祥林嫂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也正是“再嫁”。时人所谓“从一而终”的思想,连当时的女性自身也深受荼毒,她们自己也认为再嫁是可耻的。这是很可怕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做了能力范围之内的反抗,她不惜以死来避免因再嫁而带来的“失洁”的后果。为什么反抗?因为她自己也认为再嫁就是“不贞”的表现。而她的婆婆为什么又能够逼她改嫁呢?这就是过去女子悲剧产生的另一根源:封建观念与封建制度。族权、父权、夫权这三把利斧时时刻刻悬在祥林嫂头上,让她惊慌颤栗,喘不过气来。古代“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约束捆绑,注定了古代女子是完全没有地位,更加没有话语权的,她们的存在只是他人的附属品。而探春式的悲剧最让人痛心。才德兼备的探春只因为是女子,且是“庶出”的身份,不能发挥她的才华,怀才不遇空余恨。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中,有才的女子最终也只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去嫁给素未谋面的张三李四,这是古代女子的悲剧。   二、新女性形象   勇敢又软弱、封建又反封建的繁漪――曹禺《雷雨》中的人物。繁漪是曹禺先生塑造出的一个具有“雷雨”般性格的女子。曹禺在序言中说,繁漪的性格“一切都要走向极端”,追求的“不是爱便是恨”,选择的路是“中间绝没有一条折中的路”。她是充满反抗精神的,对周朴园施予的冷淡、禁锢、专制,她敢于冲破;对周萍给她生活带来的鲜活生命力,即使不符人伦,她也敢于热烈地去表达自己的爱。可惜的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封建残余依然存在于她身上。她有冲破封建束缚的勇气,却没有脱离生存环境的能力。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刘和珍――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人物。在鲁迅先生笔下,除了“始终微笑着”之外没有关于刘和珍的任何外貌描写。而仅仅“始终微笑着”这寥寥几个字,就能让读者推知刘和珍是一位温和不锐利的女子,她的柔弱应该是不亚于那些“裹小脚”的女子。但她柔弱的外表之下蕴含着强大的内心光芒。身为一介女子,却与男子一般忧国忧民,甚至超越了当时的部分男子。她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她黯然泣下;她主动为群众向执政府请愿。鲁迅在心痛之余痛击当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   精神“逍遥游”的新女性――舒婷作品《致橡树》中的女性形象。《致橡树》中“木棉”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女性爱情观。新时代的女性拥有独立生存之能力,她们绝不愿做攀援依附他人的凌霄花,“借他人高枝炫耀自己”;不愿失去拥有独立人格之自我,不做“痴情的鸟儿,重复单调的歌曲”;亦不肯担当只懂奉献、无谓牺牲的一方,不愿做他人之“泉源”,经年累月为他人送去“清凉的慰藉”;更不愿做男性的附属品,存在的目的仅为“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在诗人的意识里,新女性的人生追求是做一株具有独立精神的木棉,作为跟“橡树”一样的“树”的形象与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