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③ 如果巷道周围岩石已经破坏,本身无承载能力,需要靠支护抵抗全部因围岩破坏、松脱而形成的挤压力,则支架受力将很大,巷道维护困难。 ④ 由于巷道围岩岩性的不均一性,构造应力的复杂性,有些巷道顶压大,有些巷道侧压大,有些巷道还有底鼓现象,还可能是上述几种压力的组合。 因此,支架还必须适应不同的情况,既要有足够的支撑力,又要有适宜的可缩性,即“刚柔”并存,“柔刚”适度。 3、选择巷道支护的基本思路 ① 合理的支护方式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力,既经济又可靠。 ② 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围岩的自承力。 为了利用围岩的自承力,就要允许围岩产生某种变形,这种变形会使围岩中的能量得到一定释放,产生适当的“卸载作用”,这将有利于减少支架承载。同时,这种变形又应当是有限制的,不能允许它发展到有害或危险的程度。 ③ 合理利用围岩的自承力的途径是使支架与围岩在相互约束的状态下共同承载。 为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力,同时又要保证不导致围岩松动破坏,可行的办法之一就是使巷道支架向围岩提供一定的阻力,使得围岩在承受一定支架阻力的条件下有限制地向巷道空间内变形(受控变形);与此同时,支架本身也将受到围岩抗力的作用而产生一定的变形。 即:巷道支架可以起到调节与控制围岩变形的作用,但它应在围岩松动和破坏以前安设,以便使支架在围岩尚保持自承能力的情况下与围岩共同承载,而不是等围岩已发生松散、破坏,几乎丧失自承能力的情况下,再用支架去承担已冒落岩块的重力。 ④ “二次支护”--开巷后分先后两次对巷道进行支护 一次支护的主要作用:及时限制和减少围岩变形,防止个别围岩掉落;同时允许围岩有限地产生一定变形,以便继续释放一些能量。 因此,对一次支护的要求是:原则上 应及时支护,而且必须采用支护以后仍允许围岩有一定变形的所谓“柔性支护”,如锚喷支护、U型金属可缩支架等。这里对“及时”的要求也随着围岩条件而不同。如对松软围岩应尽可能及时(即“紧跟迎头”支护),而对中等以上稳定围岩也可稍晚一些,这样施工上更为方便。但一次支护并不是临时支护,因为它以后不再拆除,而是保留下来与后来的二次支护共同受载。 二次支护的作用是:进一步促进围岩的稳定和增加安全储备。它应在围岩已产生一定变形和地压得到一定释放以后进行,但不能等到围岩已有明显的发生破坏的趋势。滞后时间可以是几个月,具体时间需借助现场监测手段或生产经验确定。 4、软岩支护技术 ① 合理选择巷道位置。一是应尽量将巷道布置在遇水膨胀量小、质地均匀、较坚硬的岩石内。二是避免支承压力的影响,把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或原岩应力区为最好。 ② 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松软岩层地质情况复杂,巷道支护不单纯受岩层的重力作用,有时周围都受到很大的膨胀压力,有时巷道侧压比顶压大几倍。因此,巷道断面形状就要根据地压的大小和方向来选择。若地压小,应选直墙半圆拱形;若巷道周围均受到很大地压,则应选择圆形巷道断面为宜;若垂直方向压力特别大,而水平压力较小,则应选用直立椭圆形断面或近似椭圆形断面;若水平方向压力特别大,而垂直方向压力较小,则应选曲墙或矮墙并圆拱带底拱、高跨比小于1的断面。 ③ 支护方式和支护结构的选择。一般采用“先柔后刚”的二次支护。 ④ 加强巷道底板管理。防止底鼓一般采用砌块砌筑底拱,用圆碹或近似圆碹作二次支护,按砌底拱、压墙、砌拱顺序施工,一次完成。此外,要及时除了巷道积水问题,防止岩石遇水膨胀导致底鼓。 5、掘进巷道顶板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 掌握巷道开掘后围岩体的范围及围岩应力的分布情况。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巷道所处深度、巷道周围地质构造、水文变化、巷道形状和尺寸等有关,了解了围岩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在此应力作用下围岩的变形和位移,才能选择适应的支护材料、支护形式,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 ② 从有利于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出发,合理确定炮眼位置、角度、深度、装药量和放炮等各工序的有关参数,减少对顶板的影响。 炮掘影响巷道顶板管理质量的主要工 序是打眼、放炮、架棚子。为此要求: 打眼工序,应根据围岩性质和巷道断 面形状,选择合理的炮眼排列形式、数量、深度、眼距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