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方 曹文轩 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里所说的“家”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那个可避风雨的实在的家”,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场所。 三、讨论交流: 前文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后文却阐述了人的三重悲剧:到处流浪,惦念家乡;无法还家;还家无家。这里又在讲归家的问题,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立意上运用了“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正是这种逆向思维使文章显得非常新奇。 本文的写作方法: 1:联想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联想和想象与思考相结合,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反弹琵琶 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说的是归家,是思乡。本文讲的是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 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的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 《草房子》获冰心文学奖并改编成电影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成为呆板的文字解说,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一、整体感知: 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人生的实质:苦旅; 悲剧性。 注: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往往隐含在独立成段的句子、段首句与段末句中。 二、文本研读: 1、快速研读2—7小节,思考:作者认为人们离家的原因有哪些? 1.迁徙的习性; 2.外界的诱惑; 3.出于无奈; 4.理想的召唤。 离家,流浪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 游侠诗人李白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还有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经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呐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销魂的了。 2、阅读第10节思考: (1)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是从什么角度观照的? 抽象为人生之路看,不论你的生活境遇如何,内心都是疲惫的,精神都是痛苦的,人生实质上是一场精神苦旅,我们都是精神的苦旅者。 注:语段中的尾句概括或总结上文,留下让读者思索的余地,或集中抒情。这类句子是对文章主旨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3、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的苦旅者,作者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齐读11节,找出这种悲剧性的实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3)人无法还家 (4)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然而却不愿再回去,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孙犁 《老家》 人离开家园在外流浪,总会惦念家乡,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 揭示了人的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离家—想家;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前方召唤 行在路上 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离家 追寻精神的家园 归家 (实质) 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寻求精神的寄托。但是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们只有不断走向前方,前方才是永远的精神栖息地。因此注定了人生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 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