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戊戌变法 第七单元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阅读下一张幻灯片和P.124-127,概述戊戌变法的背景有哪些? (1)国际环境: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2)社会背景: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3)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阻碍。 (4)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迫切要求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5)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康思想) 问题链接: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经济、政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控制中国经济,进而控制政治) 政治: 直接割地 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地化加深)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 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 第二阶段——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第四阶段——戊戌政变 (一)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早期的改良思想 代表人物: 具体主张: 实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问题链接: 1) (二)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 办学堂: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上书: 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创办报刊: 《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组织学会: 强学会 (三)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标志: 公车上书 2.原因 甲午战争的惨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 3.表现 办学会、学堂、书局、报馆、著书立说 4.影响 1)对启发明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起重要作用。 2)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四)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发展为政治实践 1.原因: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 2.表现 1) 《上清帝第六书》 (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 2)康有为向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五)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2、基本内容: 问题链接: 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政治上 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议政; 经济上 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文化上 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5.局限性: 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6.戊戌变法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 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 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 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从结果上看: 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六)戊戌政变 1.发动者: 慈禧太后 2.发动原因: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3.阻挠、破坏变法的表现: (1)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2)控制人事任免权 (3)各省官员对新政犹豫观望,敷衍塞责(湖南巡抚陈宝箴除外) (4)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5)废除新政(只保留京师大学堂) 三、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具体原因: ①采取改良的办法 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顽固派的反对与破坏 ④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 ⑤脱离人民群众 (3)教训(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爱国性)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