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师焉能不知《学记》
学之道,可溯源乎,始自《学记》。学之远大,足以教化民众,治国者仅有贤士辅佐,其辐射范围有所限,然在百姓中施行良善之教育,却能自下而上地促使民众的协调力与创造力有自觉的提高,使一国发展有韧性与生命力。国家的谐和发展在于民众素质的提高,在于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与融合力,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展现个体存在的魅力。从学校教育的发展看,读书的启蒙功能极为明显,其淑世、智化功能足以使校园书香浮动,充满活力,而知性对人的濡染之效是多向的。重教兴学者,其超拔气魄可见一斑。观《学记》,其教育管理的本体意识和教学实践原则,足以让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有至理的拿捏,有师道尊严的自我守护。
学道至明,以简驭繁
人的成长要经历打磨,经过漫长的磨练期,有所嬗变,有所更新,此间杜绝放纵与管制这两个极端。雕琢有度,求学有道,在人生的各个关键期学好知识,善于从环境中吸收正能量,充盈心灵世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学者无不从小就奠定根基,盖培根教育为民风民俗形成之道。古之教育,讲究序列化,虽有呆板等级之嫌,然凡条件丰润者,往往能怡情悦性,心怀感恩。《学记》对学之小成与大成有明确的界定,小成者有“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诸内容,大成者有触类旁通、特立独行和不违师教诸范畴。态度明晰,乱象之中也能准确定位自我坐标,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基,使教育的内在价值最大化。
思维的停滞始于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此观念一经形成,便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若不能察觉教学相长的道理,常抱残守缺,难免会抱“材”守“卷”,难免陷入愚民教育的泥淖,难免违背教育的本质。这无异于误人子弟。观社会职业分工,学非所用已是事实,只是多数职业者有高原反应,即每遇困境,他们一般有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唯独教师群体少有明显的反应,他们大多受囿于窄狭的空间,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日日如是。殊不知,教,乃是学的实践注脚,此理至明。对于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痼疾,或视而不见,或杞人忧天,或怨妇,或愤青,此皆失却为师之本。在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这种不闻佳肴、不识学理的迹象不在个别,它已成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掣肘。由此,教育良知者常戚戚然,心急如焚。
学之道,有承继的问题,以此陶塑学生的恭敬之心。人若能敬畏知识、敬畏生命,其情志的发展自有分量,以致循序渐进,用心思索。陶冶心志,为学之本源,实践者尚需遵循其内在规律,不可逾越雷池。朱熹对于学道有透辟的析解,他认为穷理之要,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以简驭繁,由表象深人本质。理之至简,仅为常识耳,何须赘言?
求真去蔽,教育之根
理想的学校,在于让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然能用所学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断加以完善。这就涉及到教与学的根本,即如何通过知识学习淬炼情志,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求真成为一种品格。教育的题中之义,乃是作为精神领袖的教师身先士卒,成为学生精神发展的领头雁,而非迷失在众声喧嚣之中。学习者内外兼修,藏息相辅,相互促进,“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彼此兼顾,牧养好奇,心无旁骛而丰赡自我,发现的惊喜此起彼伏。
教学的照本宣科古已有之,并非今之独创。教学,不顾学生的领悟力,没有察觉到其学力与内心变化,早已违背情理,导致知识信念难以为继,种子教师难觅,而教学分离.职业倦怠潜滋暗长。学之也快,忘之也快,其体验到学之乐趣者寥寥,盖因师者没有发现教学的动态生成对学生心志的形塑甚有意义。
教育因有所预见、防患于未然而得以超脱,不致吃力不讨好;及时行教,不致错失良机;循序依本,不致违背规律;博取众长,不致孤陋寡闻。教育之偏废,除了不顾及这四方面之外,还在于朋党败坏师道,以致邪僻不端,成为害群
之马,玷辱学道。身为教师,不可不知学之兴废成败。教学善喻,“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善导者,师生和谐;善鼓励者,学生自信;善启发者,学之多思。今日教育之迷失,在于单一的灌输,粗野的复制,心性的扭曲。我们没有从生活中发现真问题,以致错误归因,使自己备受障蔽,实质上,善教者亟需脱离伪命题的桎梏,在实践摸索中去蔽存真。
为学不可贪多求全,不可孤陋寡闻,不可轻忽随便,不可固步自封,凡陷入此四境者,皆难有大成。对学生也好,对自身专业的发展也罢,教师都要有所察悟,方能长善救失。有多少人,盖因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成为有闲阶级之一员而不知。教育艰且难,无出其右,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这种丑陋早已从管理阶层深浸入一线教师,紧紧地牵制着教育人身心的自由发展。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人的精神成长总是在承续中不断向前,何谓善教,无非就是教师的言语“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观日常教师的言语,离此境甚远,要么繁复,要么粗劣,要么譬喻失当,大致受制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