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好的图书推荐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可能是大家整个寒假的疑问,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整个寒假看了好多的所谓的畅销书,想从中找些能推荐给大家看,但看完之后才发现真正的经典是需要沉淀的。所以我更加坚信了去年这份书单的价值是不会由于一年的时间消失而改变的。再次给大家推荐!在焦急的等待中读读书吧,在狂喜和失望中读读书吧,在自己的心灵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让自己真正的自由。(PS:这份书单确实是我的个人读书偏好,也是我读过之后的一些摘抄和小感受,在去年考试结束后就推荐过,之前的日志可以看的到。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我只是提供一个视角,也欢迎大家给出你们的书单在评论中和大家分享。)推荐一: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正是表现从残缺到完整的主题。争取生存:《不存在的骑士》战争打到底,谁也不会赢,或者说谁也不会输,我们将永远互相对峙,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变得毫无价值。我们和他们都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打仗……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分成两半的子爵》“我以为什么都已看清,其实只看到皮毛而已。假如你变成你自己的一半,你便会了解用整个头脑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东西。你虽然失去了你自己和世界的—半,但是留下的这一半将是千倍地深刻和珍贵,因为美好、智慧、正义只存在于被破坏之后。”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树上的男爵》“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对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推荐二:《伊斯坦布尔》奥尔罕?帕慕克“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这是一部关于个人和城市的历史,关于个人和城市的失落与感伤。城市在奥尔罕?帕慕克的心中随着年月生长,悲哉心中有忧伤的人。推荐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安葬菲茨杰拉德的碑坟上镌刻着这样一段墓志铭,它也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中的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这句话在我看来很贴切,“逝去”是菲茨杰拉德一个不变的主题。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回声》中称1919年到1929年的这十年间为“爵士时代”:“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他的小说读起来总是有一种无可挽回的破碎和伤感,又充满爵士乐的浪漫氛围。“这世上有的是时间——他的一生和她的一生。可他一吻她,就立刻明白过来就是他找遍永恒的宇宙也无法找回那些失落的四月时光。此刻他可以紧紧搂住她,直搂到臂膀上的筋肉暴突——她是可爱的,她是宝贵的,他曾为她而战,也曾拥有过幸福——可那暮色中飘渺的呢喃,和那夜色里温柔的微分,都将永远地失落…….好吧,就让它去吧,他如是想;四月已逝,四月已逝。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这是典型的菲茨杰拉德式的忧伤。青春,梦,爱情,失去的不能再来。推荐四:《施蒂勒》(瑞士)马克斯?弗里施摩西十诫中有一条“你不可为自己雕像”。它引出了一个“画像”的概念。正如弗里施自己所说的,“人把自己当作一个秘密,一个有趣的迷。我们对这个谜逐渐厌倦了,于是人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肖像。这是与爱相悖的一种出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真的是那些人我把我们看作的那个东西。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也是他人的作者!”我们处于社会生活之中,难免会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和期许,又难免会处处面临来自他人的议论或者评价。弗里施说“我们如果自以为认识了他人,那就意味着爱的终结。不是因为我们认识了这个人而造成了爱情的终结,而是正相反,因为我们的爱情到头了,它的力量耗尽了,于是,这个人对于我们来说就完结了。我们不再准备接受这个人的改变,我们拒绝他要求活着的渴望,同时我们感到受伤,感到失望,因为我们的关系已经死亡。失望者说,你不是我以为得那个人。”我们给自己画相,别人给我画像,这是一种不公平。而处于这样不公平中的我再去为“别人”画像,这其实是对“我”的另一重不公平,这种画像的行为使得我们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关系之中,我眼中永远是一个不宽容的充满偏见的世界。我们用“画像”这样的行为,终结了我们可能从生活之中获得的宽容和爱。施蒂勒是一个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