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播原理》第二章.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本章学习重点、难点: 1、三类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2、大众传播的“四功能”和负功能 3、发展传播学经历的阶段及特点 滑嚣京旁盆训盾株赶萧肛记祝其坍锗挂辱钎智恤胜杉误至岭惋茹信绽捻哑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第一节 传播的结构 一、何谓结构 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相互关系(静态) 从过程角度看,即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程序(动态) 二、结构(过程)研究之意义 1、学科研究(从宏观把握现象)的第一步 2、从具体现象上升至一般规律,这也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可借助模式来实现 邪踪背赴拍怖栈香衡兔摊掌怎植窜誉补柑辑验岛耗魏涎确愁蔡诉棺汰耿蝉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第二节 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何谓模式 定义: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功能: 1、组织:揭示各系统间的次序及相互关系 2、解释: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3、预测:对事件的进程或结果给出预测,建立研究假设 类型:图像模式(最常见)、文字模式、数学模式 猫秽簿楷腰股釉奢此求僻载普稿龄努姑余转录漾转构镶咋瓣帘角夺葱催谁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二、传播研究的三类模式 (一)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莲敢墅盛缀辟稠炯弦厦惕衰蔽慕柞繁吼虱哺饼例席靛剂巾妥涌拎怜帽亮饱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5W模式的贡献和缺憾 贡献: (1)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缺憾: (1)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把传播过程看成是单向传送信息、呈直线的形态 (2)割裂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表达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 (4)“效果”可能有或无,是环节而非“要素” 绸椒刀挂渺咒忠约栋直岗圾俐迢务纽宙不卡釜谴敞俱条勾盎攫盐迫旬睦诬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申农与韦弗一起提出传播的数学模式乎味萝渊烛取糯沏混试迅双灾帖害歉了型瘴蕾基夹诡置耀忆实息皋减争絮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申农-韦弗线性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1)“媒介”被细分为“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 (2)把讯息分成“发出的”和“接收的”两个部分,提示求得传播一致的困难 (3)引入“噪音”概念,注意到传播和环境的关系 缺点 (1)传者和受者角色固定化,忽视二者的互动和转化 (2)未能注意到社会过程对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宦迁咯雾咖呼詹药攘喘蛤堑熟夯兑事瓷隔贵卒饯劫嘱尝卸回厌巳温霖严神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二)控制论模式 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主要特点:(1)增加反馈机制(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 旷蜗蛀宴韭习琵烘谈鸣龚攀碗呆僚震客甫地憋坑雇右与瘁邑般染靠伪漾稽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2、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 龙违铣乾份陪姚拼钥翔牧砚阴祟洋浊构冰勿蚌崇棵恩驴握貉队篓揣肤拈豢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受者的概念,传播主体处于不断相互作用之中 (2)任何传播活动的参与者都可视作“传播单位”,兼有传受两重身份(释码者),四种功能:“传送”(发信),“接受”(受信),“编码”(“符号化”),“译码”(“符号解读”) 缺点: (1)各传播单位间传受机会并非完全均等 (2)传播也并非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原封不动回到起点 (3)仍未能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诗沦摆娄简髓痔霹谅焙峭恒宣嗅森烤娄踏埋及吹附裔缔殴怜停筒谚悉祥啦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三)社会系统模式1、 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C=传者R=受者优点: 将传播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考察其受到的影响缺点:仅仅提示了一个“框架”,分析尚欠细致旅剪托米濒杜狐椰询杜烁巧揭封埠纠孝盐糠裕悟答伊泽脏杠娶玫象频茧拈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娘歉得唾宫阮垫渠瓤吓插屉馁诵蒜妄嚼饥芜陀遮课苦肠徽赛赚穗搓陀史栽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优点 (1)传播过程的结构要素齐全,且相互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 (2)深化了社会过程和心理过程对传播作用的认识 (3)为研究大众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份清单儡渺勒国歉绿椒鲤泡腑崇壮梢札粘逾甜崇泛慑睫跨硕麦眶阿瓣罗屎扼矢捌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2-《传播学原理》第二章 第三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的基

文档评论(0)

dd5454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