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指南(CPOS-2008)全国巡讲
常见问题解答
许庚 董震 周兵 程雷
1.急性鼻窦炎(ARS)和慢性鼻窦炎(CR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有何区别?(董震)
急性鼻窦炎一般先由病毒感染,产生以鼻塞、流涕为主的急性鼻炎等临床症状。大量含有病毒及炎性因子的分泌物通过患者擤鼻进入鼻窦,引起鼻窦粘膜急性感染性炎症,肿胀的黏膜阻塞窦口,使得鼻窦引流和通气受阻,使窦内黏膜炎症进一步加重。一般均有自限性,约有60%~70%患者在7-10天炎症可自行消退。病毒性鼻窦炎一般有 0.5% ~ 2% 发生急性细菌继发性感染。若“感冒”后10-14天病程若超过10天,鼻部症状加重,产生多量脓涕,伴有发热、头疼等症状,此即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其主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嗜血流感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和 莫拉卡他菌(Moraxella catarrhalis.)此时则需要抗菌素进一步治疗。
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复杂。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变应原(过敏原)、先天性或获得性黏液纤毛功能异常、先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功能异常、鼻内解剖异常等因素可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引起鼻窦黏膜超过12周以上的炎症反应。通常不伴有细菌在鼻部的直接感染和繁殖。
综上所述,尽管CRS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作为慢性炎症其病理大致分三个阶段:①致病原的攻击②以促炎细胞激活、细胞因子、炎性介质释放为主的应答反应③终末器官的炎症反应(细胞浸润、腺体分泌、血管新生、组织水肿等)。由上看出,CRS病理实质是黏膜的慢性炎症,由鼻窦黏膜上皮细胞和T细胞介导,通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炎性介质对促炎细胞的激活,引起炎细胞浸润、腺体增生和黏蛋白分泌的异常、组织重塑等病理改变。因此这些过程就构成了CRS的治疗基础。
“细菌孵化所(niduses)”。
Costerton(1999)等人提出,生物膜是慢性待续性感染的常见原因。这对CRS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①抗生素治疗主要是针对CRS急性期由生物膜释放的浮游细菌有效,故CRS应用抗生素治疗是非常必要的;②在CRS,生物膜的持续存在使之成为体内“细菌孵化所”,其内细菌产生的超抗原(superantigens, SAgs)可刺激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和促炎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导致黏膜局部的炎症反应;另外,通过对生物膜形成过程的研究发现,在细菌初始定植(colonization)时,就有黏膜纤毛上皮损伤,此后浮游细菌不断释放并定植其他部位,导致黏膜上皮的反复损伤及损伤范围不断扩大,而且随着疾病的慢性化,出现杯状细胞、腺体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以及基质胶原沉积等组织重塑(tissue remodelling)。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和抑制重塑发生、进展的作用,故CRS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合理的。③慢性鼻窦炎应用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合理的,因为发现该类药物有抑制生物膜形成的作用。
3.为什么说细菌生物膜是CRS难治性的主要因素?(许庚)
以往治疗CRS多数采用1999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二代进行治疗,并同时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或黏液促排剂,临床上大概有10-36%的 CRS患者虽经FESS和长期这种药物治疗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症状恢复,其共有的特征就是鼻窦黏膜炎症不消退,始终处于充血水肿的状态。由于上述这些药物对细菌生物膜基本没有什么作用,所以一部分病人成为难治性CRS.
1999年Costerton JW在《Sicence》发表了他的重要论著:“细菌生物膜:持续性感染的最常见因素”, 系统论述了细菌生物膜难以控制的原因:1.对宿主自身免疫防御反应的拮抗作用,2. 对抗生素的拮抗作用,3.对激素的拮抗作用。细菌生物膜保护了细菌并激发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持续存在。根据黏膜长期炎性水肿的特征,以往曾认为CRS的难治性可能与变应性因素有关,但是长期局部糖皮质激素+短期全身激素+长期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并不能使这些炎性水肿改善或消退,为此单纯使用变应性因素的原理难以解释“难治性”这一复杂的临床现象。
2005年Sanclemment JA报告了细菌生物膜与CRS的持续性炎症有关,至2009年4月世界鼻科学大会上,Palmer(国际鼻科感染与变态反应学会ISIAN主席)认为大约30-50%CRS存在细菌生物膜有关,成为 CRS难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Wormald PJ在《Am J Rhinol》“群体感应”,是细菌生物膜形成的主要方式。有研究表明,大环内酯药物作用于细菌的Ⅰ基因区,抑制酰基丝氨酸内酯酶活性,不仅可以抑制细菌活性,同时可使细菌膜功能降解并最终导致和细菌间沟通失败,并有效抑制Ⅰ、Ⅳ型菌毛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