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我家三十年变换.docVIP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我家三十年变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我家三十年变换 在我记忆中,我的家三十多年前很狭小很贫穷,一家六口住在三十几平米的一间土屋里,土屋一分为二,中间是先用土砖砌了半人高上面再用竹块编织糊上和了稻草的稀泥做的隔墙,在一米八高处的墙上横架了几根松木再铺上竹子就成了堆积柴草的楼。里间有一间褪了色的柏木架子大床,那是母亲的外婆的嫁妆,床前有一个很旧的小木柜子,那里装了我们一家六口人全年的口粮,墙角倒立着几个咸菜缸,像菩萨排了队坐着,大床斜对面有父亲用木棒和竹子绑的一间简易床,屋里没有电灯没有窗户,大白天也是黑漆漆的,好动的我常常被撞得鼻青脸肿。外间有一张半新的大方桌和父母用的农具杂物,墙角用作平常堆柴草灰并兼作鸡舍。在屋子后面是只有几个平米的茅屋,有一间土灶,一个父亲从二十几公里外的窑罐厂背回的可装一挑水的瓦缸,天一下雨,天上漏水稀泥一地,母亲只有打了赤脚戴了斗笠做饭,由于柴禾经常被打湿了,烧起火来浓烟滚滚,弄花了母亲美丽而沧桑的脸,熏得乐观坚强的母亲常常泪眼汪汪。 七八年我考上了县城的初中,三亲六戚都劝着父母让我放弃,因为每个月六、七块钱的生费对当时我家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父亲抽着闷烟唉声叹气,母亲也不停地抽泣,我可是又跳又闹又哭又不依。 学还是上了,可那一年我最刻骨铭心的就是天天感觉好饿啊,我每天都在盼着吃顿饱饭该多美呀。可是每周回家拿生费时父亲掰着分分钱东拼西凑、将钱放到我手上千叮万嘱的情景,成了我灵魂深处永远的痛。 七九年,田土承包到户。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间有两个小柜子大的大柜子,可当年收的粮食依然多得没处放,于是父亲把它背到十几里外的集上卖了,给我们每人缝了一件新衣裳,全家都好开心,像过节一样。承包后第二年,集体经营方式彻底解散了,当别人都在为一些小东西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精明的父亲不顾价格高毅然买下了一眼大木仓,可盛2000斤粮呢。果然,三年不到,家里的存粮多得再也装不下。不到万不得已,父亲他是不轻易卖粮的。他常常欣赏着那满满的一仓粮食,无限感慨地对我说,想起那几年,队上分粮时,我们只用一个口袋就将全年全家的口粮装完了,真的不敢想有今天哪!他脸上有伤痛又有满足的自得。 原来,队上分粮是按工分多少分的,我父亲因几年大病,全家只母亲一个人挣工分,年年都是补钱户,所以到了分粮时,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把粮食搬完,自己提着一个包只有号啕大哭。想起那几年,顿顿吃瓜叶汤或是野菜汤,几个妹妹常常饿得哇哇叫,有时用一张小手帕包了两把大米丢在汤里煮来也只有病中的父亲和年幼的小妹得吃,母亲有时悄悄地拿了几个集体的红苕或是玉米什么的算是我们的美味佳肴了。 最难忘是那次父亲病情复发,但没有钱看医生,母亲一狠心,背了屋里唯一的一升小麦到十几里外的集市卖,她是哭着哀求别人买的,因为伤心和饥饿,她在回来的路上晕倒过好多次,是怎么回来的,她至今也说不清。可那一升小麦救了父亲的命,现在提起来,母亲说不管怎么着,还是值得的。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早已做了教师,在城里买了三室两厅的大房子,几个妹妹在外打工也挣了大钱,大妹们一家人在广东买房安了家,二妹们在镇上修了房,小妹们在重庆自己开了个小厂。 父亲本来在八七年已经将家里的房子修了一次砖瓦房,够宽敞的了,二老却又在村上居民点新修了一楼一底的三间楼房,说是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的,花了好几万。当父亲六十大寿时,我们几秭妹不约而同地将自家淘汰的21英寸彩电送回老家时,父亲先是撇嘴,后是笑逐颜开了,说,正好,每间房安一个。原来,他修楼纯是为了我们回家时方便舒适。楼上设了四个卧室,崭新的三平大床加床垫,一个小衣橱,一个梳妆台,他们自己住楼下,还是那间褪了色的柏木大架子床,可电视却是34英寸的大彩电,最先我们看旧了的黑白电视在大彩电旁乖乖的蹲着,于是父亲把我们拿回的彩电每间屋放一个,旅社似的正好东西摆齐了,他那黑黝的满是沟壑的脸上填满了快乐的笑。 最有趣的是父亲腰间挂着手机挑着粪扛着锄那个样子,真的是一道好笑而又亮丽的风景。过去父亲常常遗憾地说,要是那一年有电话,大妹子也该是吃公家饭的人。因为那年考招聘干部,大妹消息得迟了,没能报上名,所以那样说,不过现在看他们在外面发展得那么好,就没有再提。 五年前我买房子时搞的是按揭,装修时差点钱,妹妹们说差多少开个口,直接打我的卡上,年迈的父亲听说了,也将一万元的存折亲自送到了我的学校,我是拼了命的推辞,父亲生气了,我才含泪接了,因为我心里惭愧呀。 我们要接了父母去城里,可他们哪里也不去,他们依然住在乡下,悠闲的干着农活,在土地里淘金。 晚上我们时时通通电话,互相问候,有时假日,我们回去看他们,今年回家更方便了,因为水泥路直通到了老家门口。 篇二: 部门及员工绩效考评制度 部门及员工绩效考评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对部门和员工的绩效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