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卷)..docVIP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一) 【甲】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至”和“寡”的成语。 (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池非不深 巴山夜雨涨秋池B.兵革非不坚利 兵不厌诈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夫环而攻之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6.“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乙】夫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故上兵伐谋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④,具器,三月而后成;距堙⑤,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⑨,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注释】①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②破国:攻破敌国。③伐谋:挫败敌人的计。④修橹(f én yū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 ⑤距堙(yn):构筑攻城的土。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是故百战百胜() (2)不战而屈人之兵() (3)具器械() (4)而城不拔者() 2.下列句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不战而屈人之兵 B.乃记之而去C.而城不拔者D.屈人之兵而非战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4.本文阐述的观点与课文中阐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 (二) 【甲】 【乙】孟子日: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注释】 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 ④圹(ku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 (4)兽之走圹()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4.乙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请用甲文中的句子来解释。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甲)(乙)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文档评论(0)

yxn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