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乱世文化的多元走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学术上,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周敦颐(湖南人)、张载(陕西人)。二程(洛阳人,祖籍徽州,弟子以南人居多),朱熹(江西人),陆九渊(江西人)。 文学上,宋词为主,词人中南人为多,江西人:晏殊、欧阳修、黄庭坚,浙江人:张先、周邦彦、陆游,江苏人:秦观、范成大,四川人:苏轼,福建人柳永等均为大家。《辞海》列文学家,唐143人,其中南人50人左右;北宋42人, 其中南方30人;南宋53人,其中南方45人。可见南方文化发展的盛况。    艺术上,《辞海》列画家,北宋25人,其中南人14人;南宋22人,其中南人1 4人。书法家也以南人居多。 印刷术,南宋时“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叶梦得:《石林燕语》),基本由南方负责印书。 宋四大书院白鹿洞(江西)、岳麓(长沙)、石鼓(湖南衡阳)、应天府(商丘),三个在南方。 总之,两宋之际,南方经济发达,教育兴旺,人才辈出,文化进步,从而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中心的变迁,南方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巩固,未被削弱过,自元明清到近现代一直如此。近现代中国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是南方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汉族的壮大并不是单纯人口的自然增长,更重要的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所以说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三、南方文化的发展 中国人关于南方的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唐宋时期(包括唐宋以前)一般以淮河、汉水为界,也就是现代地理学上常用的淮河——秦岭分界线,明朝已推至长江,近现代则以南岭为界,其中包括江南,江南一般就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包括苏南、浙江、皖东南等。 先秦时期,汉文化的中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吴越、楚、巴蜀等发展水平要远远低于北方,当时著名大都市如洛阳、邯郸、临淄、咸阳等均在北方,就是明证。 秦汉时期,文化中心在关中地区,因为关中为天府之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经济的发达决定了文化的繁荣,而此时岭南一带人口、物产几为空白,江南也尚处于“地广人稀,火耕水耨”的境地。 三国时吴蜀政权对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尤其是吴,征服了山越族,使之与汉人杂居、融合,共同开发江南之地;北方汉人的南下,也成为开发江南的重要力量,但总的看来,吴蜀的发展要远远低于曹魏,直到西晋还有人认为南方是中国化外之地。因此,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化中心始终是在北方。 从东晋到南朝,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使北人大批南下, “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 “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晋书·地理志》) 据估计,总计有九十余万人南下。为了安置这些人,东晋推行“侨置郡县”,以北方地名建置于南方,使北人能安心于南方定居,如此众多的劳动力和士人(知识分子)给南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在经济方面,首先是大量荒地被开垦。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得到推广和应用,使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得到充分的发挥,稻产不仅一年二熟,而且还有“三熟之稻”,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富饶的粮仓。水利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湖田——围湖造田,扩大的耕作面积,农业的高速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手工业技术有了提高,这主要是吸收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后出现的。冶铁、铸钢技术已不在北方之下,蚕桑技术更成熟,青瓷是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江南为最,会稽制瓷业(越瓷)最为著名,这与饮茶之风的兴起有关。 第三,商业也有较大发展,建康当时为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宋书·五行志》)。秦淮河北岸,大市百余,小市千余。 山阴是两浙绢、米交易中心,商旅往来不绝。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商税已成为中国财政的主要来源。 海外通商也很发达,广州成为商货的主要集散地,时有俗话“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南齐书·王琨传》),地方官员贪污暴富,反映当时中外

文档评论(0)

6952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