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1-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泰州学院备课教案纸 授课 课题 第一章 家庭与家庭教育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安排 2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1.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2.儒家文化圈中其他国家家庭教育传统 3.西方国家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及家庭教育思想 4.苏联教育家的家庭教育思想 5.当代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实践反思 教学重点及难点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西方国家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及家庭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PPT 教学过程: 一、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代表作: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朱庆澜的《家庭教育》、赵忠心的《家庭教育学》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古代颜氏家训 ——最早的家教名著 早在北齐时期,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家教名著《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 部学术史名著。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书经》上说:多向别人请教,就能使知识丰富起来。《礼记》上说:独自学习而不与朋友讨论,就会孤陋寡闻。可见学习必须互相切磋、互相启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现在有的人闭门读书,只凭借个人的理解而自以为是,一旦到了稠人广众之中,出差错闹笑话就很多了。 司马光的《温公家范》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涑水人,北宋大臣,史学家,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被封为太师温国公,温公家范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家庭道德关系的伦理学著作,宣扬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 的思想。主张治家者必以礼为先,崇尚孝道,强调母教,重点论述了孝敬公婆、顺从丈夫、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和睦妯娌的为妻之道。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或作子樵),原籍绍兴柯桥镇渔后村,生于山东历城县。曾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并开创陕西黄龙山垦区抢救灾民。生前关心桑梓,曾回绍兴探亲,出资在家乡兴办学校。1941年1月病逝于西安。公葬于长安县杜曲乡东韦村,冯玉祥为其作碑文。 (一)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目的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准则。奠定了历代重视家庭教育的理论根基。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 自先秦至近代,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承继性,具有重品德教育、重经纶教育、重胎教及童蒙教育等特点。 (1)以“孝悌”为主的封建伦常教育 伦常,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为五伦,认为这种尊卑、长幼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常道,称为伦常。 春秋时期: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重视道德教育 以德为本的教育主张。 真正的孝?体现他思想中有一定的民主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的白化文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战国时期: 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五伦之道。 “父子不责善”——性本善。 荀子: “隆礼”——在家庭中强调家长的至尊地位,重视家庭礼义,规定了繁琐的仪容

文档评论(0)

naiwu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