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VIP

高中历史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族女子服装 从“住”的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 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 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反缠足运动 戊戌变法时,成立了“不缠足会”使中国妇女得到了解放.并成为戊戌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组织,入会者达到30万人 反缠足运动使缠足风俗在沿海大城市迅速瓦解.进一步打击了封建社会的束缚 改革开放以后: 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表现:  衣——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食物丰富(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得到很大的改善,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目前……  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的衣、食、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4年一1985年中国正处与建国35周年,中央下达指示让群众穿着更美一些 “菜篮子工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某奶业养殖基地 住 红楼梦 霍元甲 舞禁初开时人们 在颐和园跳舞 (1979) 观看街头 美术展 旅游 群众体育:拔河 * *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长袍马褂 清代男女服饰 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1、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2、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 3、是手工产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14课 (一)表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4-65,归纳教材以鸦片战争为界,是从哪些方面讲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衣着的变化 从长袍马褂到洋布、洋装(西装) 再到中山装(旗袍) 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情况怎样? 思考:鸦片战争后,这种情况有何变化呢? 民国上袄下裙 上衣下裙 鸦片战争前的旗袍 改良后的旗袍 西方女子服装 20世纪20年代后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吸收了 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 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虽说西装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礼 义 廉 耻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西装的流行:反映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       融合 从西装到中山装的启示 (2)鸦片战争后:出现西餐馆, 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富人的时尚。 2、吃的变化 (1)中国传统包含十分丰富 3、住的变化(读教材P65“北京四合院和新建小洋楼”图):欧式洋房 (1)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4、社会风俗 女子裹足—废止缠足 清末传统婚礼 新式婚礼 (二)变化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影响。 3、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1.新中国建立后(50—70年代):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资缺乏 表现:  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衣服—朴素(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食物—简单,票证供应,差距不大,总体水平底  住房—比较拥挤,家具简单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新中国50----70年代衣服有何特点? 衣服朴素,色彩单调,政治色彩浓厚。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军用粮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