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地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能忘却的地方在北京,有一个不能忘却的地方,无论你是什么角色,只要你是北京人,都应该记住这个地方,甚至对这个地方充满敬意。因为这个地方,曾记录了北京的文化,而这种文化,至今依然在舞台和屏幕上大放异彩。这个地方便是丰富胡同。丰富胡同,清乾隆时期称“风筝胡同”。宣统时称“丰盛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与北京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遂改称“丰富胡同”。那一次,我是怀揣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条胡同的,没有他因,只是这条胡同南口西侧19号,曾住过一位文学巨匠――老舍先生。可以说,我对老舍先生崇敬已久。早年,我曾读过他的《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老舍先生把创作的目光对准小人物的平民情结,始终感染着我。更重要的是,他一生的品行和精神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他对北京文化的贡献,激励着、鞭策着我。及至后来,也是因为人脉的巧合,我担任了老舍文学基金会的监事,与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先生见过面、握过手,一起开过会。我自愧对基金会的工作很少尽心,但对老舍先生的情感却日有所增。那天,我第二次去丰富胡同的老舍先生故居,正是出于对先生的崇敬之情。也许有人要问,丰富胡同在哪里?我想不光外地人,就是北京人对丰富胡同,估计也是鲜有人知。其实丰富胡同就位于王府井大街最北段的灯市口西街。这条胡同并不长,窄窄的巷子,从南到北也就170余米长。然而胡同虽小,却因为解放后老舍先生一直在这里居住,并在他的“丹柿小院”写下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正红旗下》等几十部反映北京人的话剧、小说以及大量曲艺、杂文、诗歌、散文作品而闻名遐迩。老舍先生大量的作品被搬上舞台和屏幕后,更使这条胡同为中外人士所知。也是很巧,那天老舍故居很是热闹。500多建筑平方米的院子里,满是着装整齐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和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们。院外胡同窄窄的巷子里,也是人头攒动。走进院中,原来,方家胡同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学典礼将要在这里举行。只见写有2013-2014学年方家胡同小学开学典礼以及小学课程《走进老舍校长》字样的红色横幅挂在北房檐椽之下,房前一左一右的两棵柿子树下,站满了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幸运的是,仪式开始前,老舍先生的长女、年届80岁高龄的舒济先生,作为方家胡同小学的名誉校长,也来到了会场。仪式开始后,舒济先生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在对孩子们进行鼓励的同时,还为孩子们赠送了老舍先生创作的童话集。原来,老舍先生19岁时,曾担任过方家胡同小学(原第17国民高等小学)的校长,1918年至今,虽然整整95年过去了,方家胡同小学的师生们,对老校长却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老舍精神,更是在方家胡同小学薪火相传。作为老舍先生的女儿、方家胡同小学的名誉校长,舒济先生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那天,我看到她融在师生们中间时,仿佛看到了当年老舍先生与师生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也融在了生动活泼、充满快乐的氛围之中,也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从事过的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前景。然而活动之后,萦绕心中最多的,还是对老舍先生的瞻仰和缅怀。我细观小院正房北屋隔为三间,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讲,老舍先生曾在客厅接待过很多客人,包括巴金、曹禺、赵树理等文化名人。敬爱的周总理也曾三次做客,当时周总理就坐在客厅西边的沙发上与老舍先生亲切交谈。末代皇帝溥仪,也曾造访过老舍先生的小院,虽然那时他已经不是万民山呼万岁的皇帝了。正房西耳房为老舍先生的书房。小而简朴,硬木镶嵌大理石的书桌上,摆放着老舍先生生前喜爱的几件文玩:一件是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件是冯玉祥将军赠送他的玉石印泥盒和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可就是在这窄窄的10平米左右的小书房,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先生却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小院的东西厢房,现为纪念性展室。展室通过大量珍贵图书、照片、手稿及老舍先生生前的遗物等等,从6个方面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生平以及一生的创作历程。在东西厢房,他的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用心观赏,在感受作品独特魅力的同时,更为他的精神品质深深感动。在西厢房,我看到了老舍先生加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的一段入会誓词,老舍先生写道:“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作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在这段话前,我久久凝视,凝视一位设下铮铮爱国誓言的大家,却拥有一种谦恭的态度。于是,我重新回到小院老舍先生的石像前,深深鞠了一躬。我在老舍先生的故居反反复复徘徊,北屋正房前的两棵柿树,我亦是格外关注。岁在夏日的季节,柿叶掩映的果实还显青涩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