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doc

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nbsp;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有谁了解苏轼? 他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写此词之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2.读词,正音; 3.初读课文,感悟每一节意思及主要内容。 nbsp;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苏轼的内心。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思念——埋怨——宽慰 (一)感悟思念 1、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nbsp;一起“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 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nbsp;nbsp;nbsp;nbsp;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 (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