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hop/view_shop.htm?tracelog=twddpuser_number_id=2320726140
盛兴遵义红红茶
“遵义红”红茶具有外形条索紧细,褐色,显金毫;汤色红亮;甜香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等品质特点。“遵义红”红茶产品推出后,以其优良的品质得到了各界专家及消费者的认可。
历史渊源
汉代,贵州绿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茶便在其中。到了唐代,贵州茶的优异品质,为茶圣陆羽所发现,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对照今天地理位置,历来注释虽各有出入,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所辖范围应包括今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贵州大部分地区都已能生产“其味极佳”的茶产品,其中的夷州,就是现今湄潭的辖区。“其味极佳”,应该说,这是对湄潭茶最高份量的评价。
尽管明清两代,湄潭便有贡茶,这点茶叶送达皇宫,不仅路途遥远,就连走出湄潭都极为艰辛。明、清和民国初期,湄潭通向外界的只有5条驿道:西南通遵义道宽6尺,北通凤冈道宽3尺,南通瓮安道宽1尺6寸,而东南到余庆,西北达正安道仅宽尺余。贵州不发达,源于交通不便,湄潭亦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成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天然屏障。
振兴湄潭的口号,可远溯到百年前,戊戌变法推行新政所激起的微澜,也影响到湄潭,开始苦苦寻找兴湄富民之路。1930年以后,有了以饲养柞蚕及加工为主业的贵州丝织厂,后来也有了“七七”纺纱厂,即便是再往后的烟草种植,都未能改变湄潭的贫弱。
契机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1939年10月,国民政府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三个月后,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很快与实验茶场联姻。研究湄潭历史是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岳龙的最大爱好,据他介绍,这场联姻几乎决定了湄潭接下来70多年的产业发展的重心,也让湄潭成为中国当代茶业发展的起点站。
当时的实验茶厂相当于现在国家级的农科院,并且是茶专业农科院。浙大西迁,带来的是更多专业型科研人才。在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湄潭这样汇集了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这么多重量级茶学专家。战争使得这些名字与湄潭这座黔北小县城紧紧相连,英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学专家李约瑟1944年10月远赴湄潭考察,回到英国后,他在发表于《自然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遵义以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大科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李约瑟毫不吝啬地将这里称之为“东方剑桥”。
这场“文军西征”,使湄潭在10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圣地,在科研、生产、种植等诸多方面,都占领了全国的制高点。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后来改革开放,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也是从湄潭拉开的序幕。一些有影响的茶叶论文如《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茶树病害之研究》等皆写于这一段时间。
当前全球都在使用的茶叶密植免耕技术也是诞生于湄潭,过去人们栽茶叶都是丛栽,行栽最先就是在湄潭开始,这一密植免耕技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发明奖。1975年至1980年,前来湄潭取经的专家多达5万人左右。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丰歉谁能补,辛苦共尔沦。隐居哪可及,担月过黄昏”,1940年,苏步青随浙大西迁到湄潭时,写下了这首描述当时生活窘迫的诗,在这里的7年工作生活,在如豆的桐油灯下,他使微分几何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每个演算、研究的深夜,他的日本妻子轻手轻脚端来的,是一杯根植于当地土壤的红茶。
这杯红茶是遵义红的前身,遵义红是湄潭茶叶兴县的一大“意外”。中央试验茶场的研发的第一款茶,其实是红茶,当时称为湄红,后称之为黔红。红茶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茶叶贸易是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抗战爆发,使传统安徽、福建等红茶产区相继被切断,贵州成为新开辟的红茶产区,通过出口以购买军用物资,是其肩负的任务,主要出口前苏联和东南亚地区。
81岁的湄潭茗茶公司董事长吴贤才说,1952年,他在国营湄潭茶场工作时,就开始参与研创“功夫红茶”,两年后,该场的“黔红”牌红茶通过上海、广州的口岸畅销国外。虽然后来湄潭县以绿茶生产为主,但湄潭红茶的工艺还在,茶香犹存。
1940年,实验茶场试制红茶获得成功,取名为“湄红”。“湄红”送给顺宁实验茶厂厂长、中国评茶大师冯绍裘审评,冯绍裘评语为:“湄红形状细嫩匀齐不亚祁红,色泽润泽,香气颇清香,滋味似祁红,制法得法或可胜于宜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湄潭翠芽的崛起,为了丰富产品类型,中断了数十年的贵州红茶的开发提升日程。2008年,在黔红的基础上,根据湄潭当地的茶树品种,如“601”、“苔茶”、“419”、“福鼎”等中小叶品种茶青,经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