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精品课件]区域地理专题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ppt

[精品课件]区域地理专题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甲地区作为全国性商品粮生产基地,与 太湖平原相比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传统经验丰富 C.水陆交通便利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10.适宜在甲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 A.春小麦、亚麻、甜菜 B.冬小麦、玉米、甘蔗 C.棉花、冬小麦、玉米 D.水稻、冬小麦、甘蔗 11.下图代表该地区商品粮基地综合开发方向 的是 (  ) 解析 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第9题,甲地 区为东北平原,与太湖平原相比较,人均耕地多, 适宜机械化生产。第10题,东北平原地处较高纬 度,热量不足,主要大面积种植春小麦、亚麻、 甜菜等作物。第11题,东北商品粮基地应在强化 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的前提下,加快发 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动农业发展。 答案 9.D 10.A 11.A 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 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 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表,回答12~ 14题。 四大经济圈产业变化比较表 12.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 点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13.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 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1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 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下降的是 (  )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资金密集型工业 C.技术密集型工业 D.市场指向型工业 解析 第1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得出结论。 第13题,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而其他三大经济圈的重工业比重都 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第14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短缺以及生产 成本的增加,应逐渐降低区域内劳动密集型和资 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 型产业,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2.C 13.B 14.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 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下图为“部分省级行政区国 有企业总产值的比例(1990年)及其变化(1990~ 1997年)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国有企业发展状况属于“高比例、高下 降”类的一组省级行政区是 (  ) A.川、豫、湘 B.鲁、苏、粤 C.青、藏、内蒙古 D.吉、京、滇 16.国有企业发展属于“低比例、高下降”类的 省区,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A.地势平坦,企业占地容易获得 B.处于沿海位置,较容易吸引外资 C.内河航运发达,便于原料运进 D.省内劳动力丰富,不需外来迁入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 能力。结合部分省级行政区国有企业总产值的比 例(1990年)及其变化(1990~1997年)图可以看出 四川、河南和湖南属于“高比例、高下降”类的 省级行政区;国有企业发展属于“低比例、高下 降”类的省区主要是山东、广东、福建、浙江和 江苏,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处于沿海位置,较容 易吸引外资。 答案 15.A 16.B 二、综合题(共36分) 17.读以下资料和图,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的降水分 布及局部景观示意图。 材料二 兰州东南部定西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 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 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 (1)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由东向西的递变,主要是由   因素造成的。 (2)黄河在B处径流量比A处小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定西人的治理开发模式带来的生态效 益。 (4)C地区范围内荒漠化范围在扩大,其人为原因 主要是    、    。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生态 环境问题。第(1)题,结合所学,自东向西体现 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变化因 素应为水分。第(2)题,关键应抓住“水”的来 龙去脉,涉及“补水”、“用水”两方面。第 (3)题,主要利用森林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来治 理开发。第(4)题,C地为内蒙古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