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禅与当代艺术的个案研究【内容摘要】约翰?凯奇①的艺术对禅宗思想的借用虽然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但足以表明禅在西方文化艺术重建中曾具有的活力和意义,这一东风西渐的历史对于正处于现代性重建的我们具有意味深长的启发。【关键词】禅宗 约翰?凯奇 无声 无形倘若没有禅宗,我不会达到今天的造诣。因此,我对禅宗心怀感激。但利益方面,禅宗也绝非我践行理念的唯一途径。②――约翰?凯奇一、无声之声如果说禅宗在西方抽象表现艺术里还只是微弱的回声的话,那么对于之后的另一些主要艺术运动,特别对于波普艺术,与禅还有一段东风西渐的特殊关系。美国波普艺术最重要的画家劳申堡,在他艺术道路上起决定性的老师是黑山学院的作曲家约翰?凯奇,“凯奇对于发展波普艺术及其分支,像偶发、环境,以及在音乐、戏剧、舞蹈和所谓混合媒介等数不清的试验和创作当中,具有极为独特的影响”。③凯奇与禅宗的关系源于和日本禅宗佛学大师铃木大拙的相遇。铃木大拙对其艺术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就像勋伯格在音乐上对凯奇的影响一样:“自从四十几岁的人生阶段中接触到了铃木大拙的禅宗哲学之后,我就觉得音乐是改变心灵的一种方式。当然,我首要关注的还是改变我自己的心灵……研习禅宗,减少了我内心的困惑。我不再把艺术视作艺术家对受众的交流,我更倾向于把艺术视作声音的活动,在这种活动当中,艺术家会找到一种途径,来让声音自己发出。”④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到,音乐对凯奇而言不再是审美意义上的对象,而是改变内心的手段,是尝试如何消解主体性的方式。因而凯奇的音乐中几乎没有西方传统的影响,有的是东方音乐和哲学的影子。1949年,劳申堡曾向被震惊的凯奇解释他的全白和黑色绘画:“我不需要颜色为我服务。”劳申堡说,他指着凯奇买的那张全白色绘画:“但画布上绝对不是空的。它上面承载着灰尘、阴影等物。画布是‘空气的镜子’,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极度敏感的’。”⑤凯奇的无声音乐与此极为一致,沉默与空白的丰富性,正是在对“无”的重新认识下被发掘了出来。凯奇在哈佛大学的音响学实验室,对所谓“无声”的经历后,终于明白无声不是听觉物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意识的转换,声音与沉默进而变成活动与不活动的讨论。这里也可以看到凯奇起初将“无”当成一无所有,尔后发现“无声”只是听而不闻罢了,所以“无”对于他而言依然是不可捉摸的。1952年8月在玛弗里克音乐厅表演的《4分33秒》,是对“无声”相对性的讨论,并被称为是“这个世纪重要的音乐作品”。这件作品没有音符,可以用任何乐器演奏,也可以延续任意长的时间,因此它只能以文字记录:第一乐章 (I) 休止(TACET)第一乐章 (II) 休止(TACET)第一乐章 (III) 休止(TACET)观众们虽然有所准备,期待着一部出人意料的先锋派音乐作品,然而接下来的表演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钢琴家伊文?克莱曼坐下后,打开琴盖,一动不动的盯着琴,33秒后关上并又打开;在他的静默和观众的窃窃私语里过了2分40秒,又是关上并打开琴盖;最后的1分20秒,观众被彻底激怒了。作为机遇音乐最著名的作品,这种无言正是企图模仿禅宗里的言说方式,就像某些令弟子们开悟的身体的指示方式一样。当我们今天来欣赏这一作品的时候,的确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默然内省的味道,可以说这是一种向内听的音乐。约翰?凯奇为那洛巴佛学院创作的《空洞的话语》中,对此有更为直接的表述:“当我读完第四部分时,由于它有长达11和12分钟的长时间的沉默……以语言各方面的损失来换取最简单的音乐因素。我认为在佛教氛围中人们会欣赏它……它们将暗示着一种沉思冥想的体验。后来我回忆祖师达摩……我在博尔德背对听众而坐……”⑥在这两个作品里,约翰?凯奇制造的沉默是一种企图,希望听众和观者张开他们的“第三只眼”,以期瞥见被我们的习俗遮障的秘密。但很多观众并不买账,表演往往会带来强烈和粗暴的吵闹,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这样一种努力:将自我从品味、记忆以及对名利的贪恋的中解放出来,使自我保持静默。这样一来,被遮蔽的世界才有机会重新进入我们的体验世界之中。如果说抽象表现主义中的禅是对神秘的非二元论的体验,那么凯奇对此的领会就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那就是对日常经验的再发现。也许是通过对禅的表面理解,他拓展和改变了西方音乐的传统概念,听起来是美的声音――可以是大街上的车水马龙,可以是桌子拖过地板那尖锐的摩擦,也可以是飞机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当然美妙声音的界限的扩展必定是对“我执”的某种程度的消解,对传统艺术标准的怀疑和突破,而这恰好与当代艺术对传统标准的蔑视相呼应。那另外的突破有其破坏性的根源,是源于一次世界大战达达主义对西方理性的反叛,尔后由超现实主义继承的非理性。凯奇说:“日常生活中声音应该被尊敬而不是被控制被奴役。我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对佛学的研究,它教育我们万物皆佛,不管是像动物那样有感知能力的还是像石头、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