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娟的散文写作.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李娟的散文写作内容摘要:李娟是跋涉在游牧文明中的汉族作家,她用充满灵性的文字书写新疆牧区阿勒泰山区的点滴物事,记录了在中国境内即将消逝的游牧民族在一年四季到处迁徙的生存图景。其作品既是哈萨克民族特色的笔墨见证,也体现了作家作为游牧文明之外的个体的文化身份特征。她的笔触自然,幽默,充满了一种生存的自足感和对生活的感恩。关键词:李娟散文 游牧文明 民族特色到目前为止,李娟出版的散文作品集有《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以及长篇散文“羊道”系列和《冬牧场》。《这世间所有的白》是她2012年11月最新出版的散文选集,入选的50多篇散文是作者在2001年到2012年间创作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她笔下的文字大多与阿勒泰山区的游牧生活有关。一.哈萨克民族特色的笔墨见证李娟,是一个在牧场跋涉的女子,是一个痴迷于个人所见所思的作家。在她的笔下,关于牧场,关于哈萨克民族风情的描述随处可见。李娟的“羊道”系列包括《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三部作品,再加上《冬牧场》记录的就是作者深入牧民家庭,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跟从牧人们迁徙到不同牧场的生活。“给路过自家门口的驼队准备酸奶,是哈萨克牧民的传统礼性。黏糊糊的酸奶是牛奶的华美蜕变,又解渴又能充饥。对于辛苦行进在转场途中的人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与享受。”[1]9这段文字写的是在春牧场上扎克拜妈妈站在门口,给转场经过此地的驼队递上自家做的酸奶。尽管都是陌生的人们,可是牧民们之间却是互助友好的关系,而不是像都市生活中人们感知到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防备与冷漠,这既是一种民族礼性的延续,也是艰难的转场生活的应有之义。喝茶,是牧民们很重要的一项日常生活内容,无论是平时繁重劳作的间歇还是客人到访时,都需要布茶,但是“喝茶不是直接摆上碗就喝的。还辅以种种食物和简单的程序。摆开矮桌(平时竖放在角落里),解开包着食物的餐布铺在桌上,摊平里面的旧馕块、包尔沙克和胡尔图。有客人在座的话会再取出新馕切一些添进去以示尊敬。再在食物中扒开点空隙,摆上盛黄油和白油(羊油脂肪)的小碟子”[2]66。在深山夏牧场上,到了六月,“大约因为天气凉快,牧草更加丰饶的原因,来到吾塞后,奶牛的产奶量明显地超过了冬库儿。每天早上三点半,卡西和妈妈就起床挤奶了。而我四点起来,劈柴生火烧开水,准备早茶”[3]212。而冬天一旦来临,牧人们就要赶着大批牲畜进入遥远、荒寂的“冬窝子”。他们要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中挖出地窝子,每天出去背雪回来作为平时的水源,要每天赶着牲畜去离地窝子较近的枯草地上放牧,还要每天清理牛圈羊圈。作品中的李娟除了直接深入牧民家庭,跟着他们去转场放牧而记录下游牧民族一年四季的生活场景外,在她的早期作品中同样有着关于牧区民族生活的表述。“但这时没人先动手,吃之前还得做‘巴塔’――当地穆斯林的仪式,即祈祷和祝福。很快,席间最受尊敬的一位长者被众人推举出来,双手手心朝上摊开,开始做‘巴塔’。所有人也跟着摊开手心,作索取的姿式向前伸开,直到等到最后的一句‘阿拉’,所有人跟着一起‘阿拉’仪式才算结束。”[4]39这段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在哈萨克民族村庄里的一场拖依上,人们在吃一顿香喷喷的抓肉前所举行的简单的仪式。除了这种为婚礼、生日、割礼等仪式而举行的宴席,弹唱会也是哈萨克民族聚会一种重要形式。“弹唱会,就是以阿肯(哈萨克民间歌手、诗人)弹唱表演为主的哈萨克民间聚会活动。”[5]121李娟的文字就像一扇打开的窗户,我们从中看到了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的生存图景。二.游牧文明中的“外来客”身份李娟在牧区的流转,是生活本身的一种需要与形式,她和牧民一起经历着牧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书写也正是来源于这种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在2011年李娟凭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获得了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此类散文的倡导者解释说“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敞亮的散文,本真的散文[6]”。她的作品由于这种清新自然而贴近生活的文风赢得了当下文坛的关注与追捧。然而,李娟毕竟是一个在汉文化圈子里长大的地地道道的汉族女子。李娟,祖籍四川遂宁,出生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苏市车排子镇。因为外婆九十岁的养母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还在襁褓中的李娟就跟随七十岁的外婆回到了四川乐至的老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时期。上高中之后,她和母亲、外婆一起从四川老家搬到了新疆,常年生活在阿勒泰山区,跟随着哈萨克牧民迁徙,做着一些小生意,这期间她也曾到过都市去打工。她是一个深受现代文明熏染又同时跋涉在游牧文明中的写作者,而她本人的写作既融入了当地的文化风情,也是游离在牧区的汉人写作。对于新疆,对于牧区,对于游牧文明而言,李娟都是一个外来客。所以,在李娟的作品中,尽管洋溢着一种“在场”的精神特色,却也渗透着一种“旁观”的文化心理。哈萨克牧民逐水草而居。“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