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人格特征与鄂东楚文化之关系探究.docVIP

闻一多人格特征与鄂东楚文化之关系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闻一多人格特征与鄂东楚文化之关系探究摘 要:闻一多诗人、学者、斗士的身份是以他的人格为支撑的,人格的形成及特征与个人生存的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闻一多的人生履历、学术研究成果等带有鄂东地区楚文化特点,这是闻一多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力量。关键词: 闻一多 人格特征 楚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形成的环境因素对个人人格构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湖北浠水是闻一多的家乡,闻一多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期(1899到1910),浠水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域,这一文化场域对闻一多产生重要影响。闻一多的诸多人格特征都带有颇多楚文化特色,这是一种体现,更是一种印证。一、“楚地自古多豪杰”――楚文化对闻一多人格特征形成的影响浠水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地处大别山南麓,湖北东部,位置特殊。这里夏商时属扬州地域,周朝时称为“弘子国”,后又被楚所灭,被划归于楚之九江郡,从这时起,浠水这片地域与楚文化建立联系,虽然后世屡经政权更替,但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力与包容性使之融为一体,从未间断过。闻一多出生在非常典型的书香门第,这为他接受正统文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他自幼喜欢读书,《四书》、《五经》、《楚辞》及各种神话著作都有涉猎。1910年,11岁的闻一多离开浠水到武昌求学,武昌是楚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地域,闻一多于此生活学习,直至1912年考入清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耳濡目染接触最多的是地地道道祖辈沿承下来的楚地风俗及文化。他“嗜书如命”,这其中有一个闻一多“醉书”的故事广为流传,故事说,闻一多平时对书卷爱不释手,结婚当天仍然捧读不辍,别人寻他不见,最后在书房里找到了正在读书的闻一多。这更多的是“趣闻”,但是,从闻一多对读书的坚持可以窥视他身上具有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想来,闻一多不管在学术还是在争取民主的道路上体现出来的内敛、沉稳、富于想象力、坚韧气节深受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人格的根基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学者曾经根据《文氏宗谱》、《闻氏宗谱》的记载,试图考证闻一多和文天祥同祖同根。文天祥坚贞不屈,面对异敌宁死不降,闻一多心怀天下,身处险境蓄须明志,文天祥的祖居地江西吉安之庐陵与闻一多的家乡浠水同在楚地的文化场域之中,单就传承关系来说,闻一多与文天祥二者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大义、品性气质,的确颇有相似之处。二者代表的是楚文化的一种传承。屈原在《楚辞?渔父》中提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作为“楚辞”的开创者,这是屈原在国家面对外敌威胁而内又有小人当道时发出的声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紧随清华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情难耐,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他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俨然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我们不能单就简单的事例去推断结论,也不能就屈原和闻一多某种精神气质上的相似性去定义楚文化,但是,楚文化的精神内涵中的确有刚毅、忠烈与不屈,更饱含忧患意识,所谓“楚虽三户能亡秦”,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确实不容小觑。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民主人士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在明知人身安全存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毅然赴会,当时与会者担心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演说,即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说道:“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当天下午在从会场返家的途中,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国家危难之际,闻一多和准备临江而跳的屈原在精神和情感上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可以为国家、为民族大义随时准备贡献出一腔沸腾的热血。二、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上的人格体现与楚文化的契合闻一多在艺术创作和学术上与楚文化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赋异禀,二是敢于探究。在绘画和诗歌创作上体现出他的天赋异禀,在对于《诗经》、《楚辞》及各种神话等古籍的研究上体现出闻一多极强的探究欲望。闻一多从小喜欢绘画,1922年更是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专攻美术。他对于色彩、线条和空间感觉的天赋并不仅体现在美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从1916年在清华校园创作旧体诗开始,到1923年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出版,他创造性地将绘画的美感应用于诗歌创作中,并提出了诗歌创作“三美”的艺术主张。以《死水》为例,他创作的新诗善于创造比喻,想象力丰富,强调暗示,意在言外。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死水》是闻一多在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